山海关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历史上的长城与我们今天看到感受到的长城
TUhjnbcbe - 2025/7/30 9:59:00

战国末期,战国七雄中秦国、赵国、燕国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接壤,其中最为强大的就是匈奴和东胡。

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秦国在陇西、北地、上郡建筑长城,来抵抗胡人;赵国建筑长城,自代沿着阴山而下,到高阙建筑边塞。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燕国也建筑长城,从造阳到襄平,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来抵抗胡人。

有研究表明:我们普通人在死后50年,会被后世子孙忘得一干二净,如同没有来过人世间一样。

那长城为什么却在我们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迎风冒雪屹立了两千多年,依然那样光辉灿烂,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精神双图腾?它有着怎样的起源、经历?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怎样的传承和启示?

长城,“上下两千年,绵延两万里”,作为我们先祖给我们留下的绵延几万里的巨大建筑遗产,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和文化传承的标志;“不到长城非好汉”,更是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走在长城之上,可以欣赏到长城内外不同季节的美丽景色,更能亲手抚摸长城城砖所传递的浓浓的温润沧桑。

关于长城的起源,今天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据说最早的长城是公元前七世纪的“楚方城”,也有说真正发明长城的诸侯国,是齐国。

齐国长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修建,花了多年,一直建到战国时期,才算完工,距今已经有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

不管是楚方城还是齐长城,开始都是各诸侯间确立边界的建筑,就相当于以前农村相邻的两家都会建篱笆相互隔开,免得来来往往太闹腾、丢东拉西说不清楚、引发矛盾纠纷;还有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关起门来成一统的“闭关锁国”的封建割据思想;就像前些年,美国在美墨边境建高栅栏,不让墨西哥那边的难民入境,都是邻里间的家务事,仅此而已。

只不过,到了秦、赵、燕面对匈奴和东胡时,普通的栅栏不起作用,这才大兴土木,建了大型的土石建筑。这时的长城才真正意义上用于军事用途。

对于长城的军事用途,直到今天都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评论。赞美者很多,批评者也不少。

赞美的就不多说了,车载斗量不计其数;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眼里,长城是一种民族屈辱的象征。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长城的建筑是建立在被动防守的基础上的,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天怒人怨还到处防守、防不胜防、被动挨打。这在血气方刚,特别是看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深入大漠、主动寻找匈奴主力人对人、马对马、刀对刀、枪对枪、两军对冲、贴身肉搏、决一死战、大破匈奴的场景;陈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征战万里、诛杀匈奴单于的铁血誓言;大唐军神李靖一战消灭不可一世的突厥。他们用得着长城的庇护吗?他们会缩在长城里吗?

在他们眼里:敢于亮剑、勇于进攻的英雄军队是不需要长城的庇护的,只有胆小怕死的懦夫才会缩在家门口不敢前进一步呢。长城因为坚固在某种程度上一点一点消磨了军队和民族的斗志,变成了故步自封、保守落后、消磨斗志的象征。

曾经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去了草原,亲身体验、经历了大草原的辽阔和变幻无常,以及与蒙古族同胞接触之后,才发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和理解的地方,改变了自己对长城的很多看法。

首先,长城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边境线。这道绵延万里的长城明确无误地告诉双方,到此为止,这是红线,双方都不得逾越一步。其次,有专家考证,长城的走向与农耕分界线的mm等雨线基本吻合。就是说,长城外面就是草原或沙漠,这种地方只适合长草,不能种庄稼!而中原王朝的物质核心,就是庄稼!

曾经,我们的祖先们是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剑进行扩张的。只要这个地方可以种庄稼,就留下来繁衍生息;不能,就离开,非常实际。就像汉朝时期,朝廷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一致决定,放弃就是今天的海南。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吗?作为旅游胜地的海南竟被汉朝的朝廷精英们弃之如敝履。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它不能种庄稼,投入大、产出小、不上算嘛?

所以,不能种庄稼的草原、荒漠,白给中原王朝也不会要。既然不想要,那就没有了扩张的动力和激情。

但是草原游牧民族因为靠天、靠草吃饭,生活很难有稳定的保障,就像今天草原牧民所说“家有万贯,有毛的不算”。可见他们想保护财产还是十分艰难,一场突如其来的白灾、黑灾、黄灾,就可以将他们辛辛苦苦一年的努力清零。所以,为了生存、也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就会南下,越过长城,侵扰、抢夺中原王朝的人们、物资,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消遣,就像冬季组织围猎一样。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就面临两难的境地:不打吧?他们得寸进尺、蹬鼻子上脸;打吧?自己这边大多是步兵,如果你有在草原和沙漠徒步的经历,你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在这两种地方行走是多么痛苦,每走一步都举步维艰。你是两条腿,人家四条腿,你走一天,人家骑马两小时。你进入的越深,后勤补给线越长,被人袭击的可能性就越大;你组织好骑兵了,人家却选择避而不战,让你找不到发力的地方。在草原上瞎逛也是很危险的,逛的不好,很可能会全军覆没。

所以,像卫青、霍去病、李靖那样敢于也能找到并战胜匈奴、突厥主力也是极为难得的运气,不是说“卫青不败由天幸”,就是说,在茫茫大草原能完成目标真的很难。

既然主动进攻成功率太低,那最佳的方案就只能是修建长城了。

对于长城,秦朝以后的各朝各代,也都不同程度选择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经过实战对比,这样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给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建长城,耗银不过万两;而如果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

有人在考察过长城以后说了:长城的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方还是土建的,能挡得住草原骑兵吗?所以有的人认为长城在古代并没有起到任何的防卫作用。

我们可以从秦朝开始算,两汉、两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唐、宋、元、明、清这十多个朝代,有哪一个朝代是北方游牧民族跨过长城给灭掉的?

所以,长城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工事,也是双方拉锯的战略缓冲区。

还有就是,我们今天所能查到、看到的所有资料,都是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但是,作为被我们“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是怎么看待、评价这座横亘在他们面前、阻碍他们盼望幸福生活、想过好日子的高墙呢?

匈奴没有文字,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突厥有自己的文字,关于长城对他们的影响好像也没有留给我们;离我们年代最近的满清,史料记载,满族骑兵侵扰明朝边疆长达六次,然而却没有攻破明朝长城的防卫。最后能进入山海关,还是吴三桂投降开的城门。

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是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的,施暴行凶的一方却没有出现,前几年在蒙古发现一块唐玄宗赐予突厥可汗的汉文、突厥文双面碑,正面写的是唐、突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民族一家亲的团结友爱的内容,背面却是突厥可汗告诉他的子民,唐朝坏死了,老骗他们、坑他们、花言巧语地欺负他们,还动不动就收拾他们,千万不要相信唐朝皇帝的话,要提防他们等等。

这就比较让人感到惊奇、有趣了,加上咱们老祖宗:占便宜时保持低调;吃亏时奋笔疾书、痛述血海深仇的光荣传统。对于长城、长城的认知就不能不换个角度来思考了。

长城真的是迫于无奈、被动防守的消极军事设施?它到底能起到有多大的作用?有没有作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只有咱们先祖才想到这个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苦逼”办法的?

让我们将眼光越过长城,看向遥远的世界。

曾经有西方所谓的专家、学者说过:因为你们的祖先修建了长城,结果坑惨了我们欧洲的祖先。

嗯?这是咋回事?

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被来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横扫:被汉朝打跑的匈奴、柔然、蒙古西征。他们嘴里所谓的“黄祸”就来自这三次东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侵袭。

不过,那跟咱们老祖宗没半毛钱关系,是他们老祖宗无能,谁让他们老祖宗不知道修长城的。

其实这么说也不对,修长城可不只是咱们中国人的“专利”。就在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一两百年后,西方强盛的罗马帝国也“无师自通”的在位于英国的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修建了“哈德良”长城。

而且,历史上修建长城的国家还不止这两家,还有印度长城、朝鲜长城、德国长城、古希腊长城等等。

如此看来,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真的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国家采用。只不过咱们的长城因为疆域辽阔才会绵延万里、雄壮无比、遗留至今。

有人说,太行山是咱们中国的脊梁,我认为那只是地理上的;长城,才是咱们中国精神意义上的脊梁。它傲然屹立两千多年,雄踞东方、俯视世界;历经磨难、豪情不改。它展示着它曾经的辉煌、绚丽,挥动着蜿蜒万里的“火炬接力棒”,交给并激励今天的我们奋进、向上、走向世界,将我们为之奋斗、无人敢欺的强盛中国交给下一代。

它既是将使命传递给我们的历史长者,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历史见证者。我想,它的精神意义就在于此。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的长城与我们今天看到感受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