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明朝那些事之战史奇迹
TUhjnbcbe - 2025/6/13 20:02:00

战役的前一天他登上城墙:“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

战役将领袁崇焕

宁远之战是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明朝将领袁崇焕年仅38岁对战68岁的后金主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声称率20万大军,而袁崇焕守宁远不足2万军民,《明史袁崇焕传》中记载:战前袁崇焕上书崇祯皇帝“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意思是说宁远城是一个重要边防口,我非守不可,袁崇焕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袁崇焕放弃山海关退守宁远并将其他关口的居民,士兵,马匹,粮草全部转移到关内,宁远之战也就此拉开帷幕。

战役地理位置

战役的第一天,努尔哈赤亲率领20万军队来到宁远城下,传书信称如果此时投降,封袁崇焕为官不屠杀城内百姓,袁崇焕回复一语仅八字:“义当死守,岂有降理”意思是说,我一人在此就会死守宁远城,哪有投降的道理!宁远之战就此开始,红夷大炮所涉之处努尔哈赤所率骑兵无不人仰马翻惨叫嘶鸣,战役第一天努尔哈赤军队被击退。

战役的第一天

努尔哈赤不甘心就此落败第二天第三天又发起攻城,明朝战争攻城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是攀城墙,算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正值冬季墙面被士兵泼水结了厚厚的冰层,墙面被光滑的冰面覆盖只能放弃。第二是攀云梯,红夷大炮攻势猛烈难以接近,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第三是士兵推大车撞城由于城墙太过坚固被撞的墙面纹丝不动,但在他的鼓舞下士兵就是一批接一批争先赴死,终于也有一批士兵抵达城下,到达城下又会怎么办呢,这就采用第四种方式是士兵采用锄,镐等原始工具开始刨城,因为当时正值正月,天寒地冻,地面结冰难以开凿,于是就开始了凿墙体。当时情势危急,袁崇焕亲率士兵来到城前,因为在城下红夷大炮只能远程射击,眼看城墙已被凿出几个一丈大左右的口子,宁远城危在旦夕。袁崇焕急中生智让军民们拿来自己的被褥,草席浇上油,包上炸药,用火点燃,以铁丝捆住放到城下,当时士兵正穿棉袄,遇火即焚,被火药烧炸而死的士兵不计其数。就这样袁崇焕带领士兵又躲一劫。

就这样战火延续到了第四天,突然红夷大炮射到一顶黄色帐篷,《石匮书后集》中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集黄龙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据说努尔哈赤就在此帐篷之中,主帅因此身负重伤,军心溃散,撤兵,宁远大捷已成。

宁远大捷

宁远之战之所以能够胜利与其将领袁崇焕的军事策略有很大关系,主要用了三招:凭坚城,用大炮,查奸细。

宁远之战正值正月,天寒地冻,袁崇焕率兵将将城外泼水结冰阻挡努尔哈赤军队攻城。再者宁远城的结构很特殊,一方面是宁远城的城墙采用凹凸式的构架方法,另一种是采用棱堡内外城相结合的结构。这些奇特的结构建筑结构又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是这种凹凸式的城墙,凹下去的两侧,努尔哈赤率领的铁骑一般会采用云梯攻城,当云梯架在城墙上,突出的两面城墙恰好又能形成围攻之势。而菱形城堡呢?红夷大炮架在城上又恰好形成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轰打攻击,内外双层又加固了宁远城的防卫。

其次是红夷大炮,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充分借鉴了西方传来的火炮技术,仿制出来一种新型的大炮,叫做红夷大炮。因为西方人的头发是金色或者酒红色的,而且在明朝人的眼中又是西方蛮夷,所以就命名为红夷大炮了。这些火炮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在《明季北略》这本书里是这样写的:“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此炮威力可见一斑。努尔哈赤率领的铁骑手持弯刀,与之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这也就决定努尔哈赤20多年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破灭的必然结果。

红夷大炮

最后是查奸细,为什么查奸细如此重要呢?因为努尔哈赤阴险狡诈非常擅长利用奸细了解敌情,所谓两家交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就是此理了。那么奸细怎么查又怎么处置呢?袁崇焕将关外民众聚集到关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奸细的流动。在战争期间,军民联合,举报奸细者有重赏,查明为奸细者立斩不赦,军民一心,勇敢杀敌也有赏,袁崇焕将一锭白银置于城墙之上,形成良好的守城氛围。为什么一锭白银就能振奋军心呢?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8公斤大米,就是.6斤。中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2元至2.5元之间,以中间价2.2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元。而袁崇焕放在城墙上的一锭银子,是二十两,大家可以算一下是多少钱?元人民币

袁崇焕雕塑

国家安危,身家性命,钱权官位触手可及,这诱惑实在太大!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作者可以点击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那些事之战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