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率团访美,在参观美*胡德堡基地时,一名美方接待负责人激动地握紧迟浩田老将*的手,动情地说道:
“父亲告诉我,他打了一辈子仗,从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为了跑出来他费了很大劲!你们中国*人真是太了不起了!”
说这话的是美*海*陆战队司令查尔斯·克鲁拉克上将,查尔斯上将口中所说的他的父亲是朝鲜战争期间,美*陆战一师副师长维克托·克鲁拉克。而当时与陆战一师交手的迟浩田只是中国人民 第27*79师团一营的一名营级*官。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40多年过去了,中美双方的*人由朝鲜战场上豁出性命地浴血厮杀,到彼此友好相聚、追忆过往的融洽,这期间巨大的转变怎能不令人心生无限感慨?
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和幸存者,迟浩田亲身感受和经历了那场战争的极度残酷,尤其是长津湖一战,更是给他留下了终生都抹不掉的深刻记忆,以至于晚年在他与人谈到长津湖战役时,仍旧记忆犹新地动情说道:“在朝鲜战场上,我从没见过一次冻死那么多人......”
十万火急的*情年, 出其不意迅速粉碎了“联合国*”发起的“感恩节攻势”,取得了毙伤俘敌1.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然而,第一次战役胜利后,遭到 狠狠痛击的“联合国*”并没有被打醒,而是企图继续在圣诞节来临前夕再次发起攻势,以彻底结束朝鲜战争。
为达成这个目的,“联合国*”总司令麦克阿瑟决定:将美第10*部署在东线、第8集团*部署在西线,然后第10*穿过长津湖一带的柳潭里、新兴里等地后,迂回穿插至西线 侧后,给 造成前后夹击之势。
对于麦克阿瑟的图谋,早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不久,彭德怀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为此, *委在请示*中央毛主席后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在长津湖提前设伏,从而一举粉碎“联合国*”的反扑。
为给美*造成错觉和误判,志司命令前线 边打边退,沿路四处扔下破衣烂帽、旧枪烂弹,佯装成一副大溃退的样子。
同时,我*在简单教育后,释放了一千多个美韩*俘虏,放走的时候,还特意向他们灌输:“你们再也不要用凝固汽油弹炸我们了”“我们没多少人,只想保护鸭绿江上的几个水电站......”
“兵者,诡道也”。在 诱敌深入的计策之下,“联合国*”高层兴奋地误认为:中国*队只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散兵游勇,规模仅有五万多人,其目的不过是为了保护鸭绿江上的几座水电站,根本就用不着多虑。一时间,乐观主义、盲目自大的气氛迅速弥漫着整个“联合国*”上层。
彭德怀使出中国兵学几千年积淀的精髓,对麦克阿瑟利而诱之、卑而骄之,很快使得麦克阿瑟一头扎进了我*设置的战略陷阱当中。
但问题是,这次作战不仅有美*王牌主力*,而且还有英国、土耳其等国家的劲旅,“联合国*”的参战总人数更是高达22万余人,光是承担东线长津湖作战任务的敌*就有10万之众。
除此以外,“联合国*”是机械化部队,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论武器装备我*根本无法与其正面硬拼。
而 经过第一次战役后 伤亡一万余人,再加上美国空*对我 后方补给线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枪支弹药、医疗器械以及粮食等*需物资都无法及时送抵前线,即便负责后勤补给运输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把*需物资交到战士手中时,也基本上寥寥无几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凭借饥寒交迫、缺衣少粮的28万余人,挡住武装到牙齿的22万余众的“联合国*”进攻,其本身就已经极其勉强了,更遑论还要把原本不多的兵力分出一部分到东线长津湖一带去,就更不现实了。
更要命的是,行动敏捷的机械化美*已于11月6日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也就是说,接下来留给 的时间不多了。
*中央和中央*委要继续扩大战果、给予侵略者狠狠一击,务必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从国内往朝鲜战场增派兵力赶往长津湖战场,同时,还要赶在在“联合国*”抵达长津湖前设下埋伏。
*情十万火急!要翻越千山万水远距离驰援朝鲜前线,不光要有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信念,还要克服朝鲜天寒地冻的天气以及入朝以后沿途美*战机的狂轰滥炸,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九兵团出征对于看过电影《长津湖》的朋友来说,也许脑子里会冒出这样一个疑问:要是当年国内再多派点*队入朝,美陆战一师就算是插上翅膀都跑不掉!
诚然,站在事后诸葛的角度讲,怎么说都行,但实际上,就当时新中国的综合国力而言,我们无法从运力、后勤补给、空中力量掩护等诸多方面做得到。
而东线的长津湖战场事关重大,提兵点将须慎之又慎,仔细考虑后,毛主席将目光锁定在了第九兵团身上。从后来第九兵团在长津湖的出色表现来看,毛主席眼光无疑是高瞻远瞩的。
宋时轮第九兵团下辖第20、26、27三个*,虽说只有三个*,但每个*下面却下辖四个师,总兵力高达15万人。这个兵团是三野的头等主力,也是粟裕一手调教起来的极其强悍的部队。
九兵团20*是来自华野1纵,华野1纵的前身又是粟裕当年在苏中的新四*第一师。这支部队作战灵活,善于攻坚克难。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就是从一师走出来的英雄榜样。
在年的泰安战斗中,杨根思用三颗手榴弹盲炸敌人教堂火力点,一举使得久攻不下的敌*防线土崩瓦解,一时传为神人之作。
1纵不仅善于攻坚克难,也同样在险境中绝地求生打出过“神仙仗”。1纵曾与国民**五大王牌主力整编11师大战两次,一次是在宿北战役中灵活穿插前进,差点一炮端掉了胡琏的指挥部;另一次在孟良崮战役中,1纵死死咬住整编11师的同时,竟然还能腾出手来猛攻孟良崮山头上的整编74师。
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同时力战国民*武装到牙齿里的两大王牌美械主力部队,这样战斗力嗷嗷直叫的部队,谁能顶得住!
九兵团26*是原老8纵,8纵是一支比较低调的部队。当然,比较低调并不是说他不能打。恰巧相反,8纵的特点与首任司令员王建安高度契合。用《亮剑》中李云龙的话来说:
“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而这种气质和性格是和首任的*事主官有关,他的性格强悍,这支部队就强悍,就嗷嗷叫,部队就有了灵*,从此,无论这支部队换了多少茬人,它的灵*仍在”
王建安是位人狠话不多的名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后来的抗美援朝,在长达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打起仗来不要命,用起计来让敌人难以招架。曾在长征途中一路斩关夺隘;在抗日战争中打得日寇*哭狼嚎;在解放战争中攻破固若金汤的济南城。他既能打阻击战,又善打攻坚战。
部队*事主官强悍如此,部队作战能力绝不会差到哪里去!
九兵团27*的前身是华野9纵,9纵司令员许世友有多狠,相信不必多说。9纵的特点是作战独立性相当强。在当年胶东保卫战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许世友硬是独自率领9纵粉碎了范汉杰指挥的20旅的“围剿”。
这几个纵队是老华野的精华所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善于灵活作战,善于打阻击战和攻坚战,战斗风格极其勇猛,用这样一支部队出征长津湖,与陆战一师来场“王牌对王牌”的终极较量,无疑是最恰当的安排。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在急电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入京时就曾直言不讳地阐明道:
“时轮同志,为什么劳师远征,把你的兵团自华东调入朝鲜,而不是就近调动部队,这一点不用多说你也清楚,*委要用指挥官之强,要用部队之长。解放战争你的部队是最善于打阻击战、勇斗恶敌的部队,现在用你的兵团目的就在于此。长津湖位于西线 侧后,绝不能让美*跨过这条线。”
从毛主席这番话可见第九兵团在全*赫赫有名的战斗威名。也正是因为如此,毛主席才会舍近求远,作出将当时准备解放台湾的九兵团入朝参战的决定。
冰雪长津湖正所谓*情紧急、*令如火!第九兵团原本打算从山东开赴东北整训一段时间后,再入朝参战。按照这个计划,九兵团全体官兵就需要补充所必备的冬装、冬帽和冬大衣等防寒保暖物资。
但由于美第10*不断向长津湖一线进发,因此赴朝作战刻不容缓。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在长津湖战役中出其不意再次给美*致命一击,我*内部严守战时保密纪律,因此九兵团很多人都不知道要入朝参战。
据时任第27*79师第团3营教导员迟浩田回忆:
“到什么地方。执行什么任务,当时一点也没讲。我们从泰安出发,坐什么车呢?黑黑的、长长的闷罐车。里面铺着什么呢?稻草、麦秆草。四个角上,一个角上放1个大木桶,大小便都在桶里解决......”
从迟浩田的回忆来看,当时九兵团为了保密可谓做足了功夫。
载着九兵团 战士的火车一批又一批从泰安到秦皇岛、山海关,再到丹东,迟浩田发现天气越来越冷,身上穿着的薄薄单衣也愈发无力抵御住严寒。
久经战阵的迟浩田心里已经意识到,将会有一场无比凶恶的战斗任务等待着他和他的战友们。
当九兵团的火车抵达山海关时,总参几名高级参谋拦住了*列,直接上车宣读了“紧急入朝”的命令,直到此时,迟浩田和战友们才知道,这是要去朝鲜打仗。
时间不等人,彭老总急盼增援,原定在沈阳、辽阳换冬装的几十万将士只好继续火速驶往鸭绿江畔。在火车停靠的过程中,东北边防部队看到入朝官兵竟穿着如此单薄,都大吃一惊,他们知道穿着如此薄的单衣去朝鲜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打仗是会被冻死的。
因此,东北边防部队兄弟纷纷脱下自己的衣帽送给九兵团,可就连这么点仅有的衣帽还没来得及完全送上车,火车就拉着黑突突的黑烟一路向鸭绿江畔风驰电掣地驶去。
从11月7日开始,九兵团第一批 战士巧妙而神速地渡过了鸭绿江。入朝的第一天,就有七百人被冻伤,往后,冻伤的将士越来越多,仗还没开打,九兵团不少战士就已经出现了严重冻伤。
此时,九兵团正副司令员宋时轮和陶勇不会想到,他们碰上了朝鲜冬天五十年一遇的奇寒!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度。而九兵团提前设伏的长津湖,在平均海拔一两千米的盖马高原之上,如果极度酷寒的天气,再算上海拔的高度落差,长津湖的气温更是低得惊人。
可九兵团的 将士们并没有被朝鲜极度酷寒的天气所吓倒。他们翻山越岭、爬冰卧雪,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积雪盈尺的山脉和树林中顽强行*,以几乎超出人类的体能极限的毅力,在历经十余天的急行*后,终于悄无声息抵达预设伏地点。
尽管赶在美*之前提前抵达了设伏位置,但九兵团 将士也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将士当中的不少人都是来自江南水乡,从未经历过严寒的他们,却要在零下四五十度的气温下潜伏在雪地里静悄悄地待命,为的就是宁愿冻死也绝不暴露目标。
为尽可能让伪装与雪地融为一体,战士们将身上的白色内衬翻过来反穿起来,并用冰雪把身体周围掩盖住。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 战士被冻死冻伤。
96岁的长津湖战役亲历者老*医于芝林哽咽地回忆:
“当时零下40°,手捏着铁,皮肤粘上去了。再拿下来,就要掉一块皮。光是从阵地上抬下来的,手指、脚趾头被冻掉的。截肢的太多了,这些战士大多都只有二十多岁啊!小的也才十六七岁,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哭,甚至有被冻得昏迷过去的战士睁开眼睛就问:‘我们的阵地还在吗?’......”
在九兵团 出现较大范围的冻伤之际,却有一个营没有出现严重的冻伤。这个营就是迟浩田所在的二三五团三营。
迟浩田年少时,曾随父亲一起闯关东,见识过极端严寒的天气。父亲曾教过他很多御寒和防止冻伤的方法。他说:
“只要一冷,我马上拿雪搓一搓,搓完身子再搓脸,所以我是全营唯一没有冻伤的。”
不仅如此,迟浩田还将此法传授给全营的战士,为让全营避免冻死,减少冻伤,迟浩田作为营教导员亲自抓落实。
首先,迟浩田让大家动起来,绝不可在原地停留太久,否则,血液会不畅,引起更严重的冻伤;其次,迟浩田告诫大家,手脚冻僵后千万不要用火烤,必须以冷制冷,用冰雪搓手,越搓越热乎。
迟浩田素来很随和,但在这方面一点都不含糊。从连到排到班,必须认真贯彻,逐个落实,谁偷懒就追谁的责。
在迟浩田严格地要求下,三营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冻伤,但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减员。
我从没见过一次冻死那么多人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打响,潜伏在冰雪之中的 战士,向一头扎进包围圈的“联合国*”发起了猛烈地进攻。
落入伏击圈的美陆战一师和步七师早已被 分割包围成了五段, 在柳潭里、新兴里和下碣隅里对“联合国*”形成了有利的分割围歼态势。
当时,迟浩田所在的27*79师负责攻击柳潭里的美陆战一师。柳潭里战斗开始前,我*误判当地驻扎仅有敌陆战一师的两个营。
可当战斗打响后,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火力,直到此时才发现,前方的敌人不是两个营,而是两个团外加两个炮兵营。
在美陆战一师强大火力的疯狂输出下,担负主攻的9个营中就有5个营丧失了战斗力,而不少战士是因为严重的冻饿致使行动受到限制,结果纷纷倒在了陆战一师的枪口下。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迟浩田所在的有“济南第一团”之称的二三五团,一夜伤亡也高达人,主攻的一营、二营伤亡过半,失去了战斗力,作为预备队的三营在迟浩田的率领下,最终会同其他连队夺下了敌人的阵地。
美陆战一师在柳潭里被79师打得夺路而逃,迟浩田率领三营为执行上级的迂回穿插任务,防止美*南逃,组织了两个突击排机智灵活地迂回到了美*身后。
不仅如此,迟浩田还组织三营反其道而行之,竟然于白天大摇大摆摸到敌人各个高地进行侦察。然后又出其不意,在一个多小时后,一连攻下美*4个重要高地,而我*只付出牺牲1人,受伤1人的轻微代价。
在九兵团 将士的骁勇善战之下,“联合国*”被打得狼狈而逃,“北极熊团”遭遇毁灭性打击,团长麦克莱恩上校重伤而亡,“北极熊团”团旗也沦为了我*的战利品而美*精锐部队陆战一师也险些葬身于 。
经此一役,我 歼灭美*一万余人,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津湖战役中, 第九兵团战斗伤亡人,冻伤人,冻死余人,总伤亡人数超过了5万人。美*战斗伤亡多人,冻伤减员多人,总伤亡人数接近2万。
也就是说,实际上在战斗中,我*冻死冻伤的人数高达3万余人,大大超过了战斗本身的伤亡人数。九兵团内甚至出现了成建制被冻死在阵地上的壮烈场面。
长津湖战役结束后,在打扫战场时,九兵团20*59师团6连、60师团2连、27*81师团5连除一名掉队战士和一名通信员,所有人全部壮烈殉国!
宋时轮在给毛主席的战报中这样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在清理现场革命烈士尸体时,清理人员发现一位名叫宋阿毛的烈士写下这样的遗书:
“我是一名光荣的 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而作为长津湖战役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的迟浩田,在战斗结束后,当他看到如此震撼的一幕时,眼里噙满了泪水,以至于每当回忆起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时,无不动情地说:
“战士们眼睛瞪得大大的,脸上都是冰,冰化后面容很安详,甚至带着笑容。这种场面,我从来没见过,没见过一次冻死那么多人。”
晚年的迟浩田将*每每忆及革命战争年代和抗美援朝时牺牲的战友,对自己的*旅生涯,曾这样说道:“我自己充其量只是一个幸存者,从没想到能活到今天,能担任这么高的职务……”
尾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该战一举洗刷掉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国耻,从此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一战,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了他们就没有如今的和平与安康。
中国*人凭借着悍不畏死的革命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硬是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打得世界头号强国心惊胆寒,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
谨以此文致敬革命先烈、致敬中国*人!你们才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