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胡宗南,最响亮的当然是“西北王”的称号,几乎不会有人把他与“抗日英雄”联系起来,抗战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驻扎在关中,没有太多建树。周恩来曾给他写信提到:“10年来,兄以剿共成名,私心则以兄尚未成为民族英雄为憾。”抗日战争的缺席,几乎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在仕途上的升迁。
抗战胜利后不久,胡宗南被晋升为中将加上将衔,成为*埔学生中首位佩戴上将*衔者。年国*实施新的*衔制作以后,管理非常严格,限制上将数量为60人,出现空缺才能替补。这就意味着中将升上将异常困难,为了激励中将*官便创造了中将加上将衔。即正式身份仍是中将,但可以佩戴上将*衔,出现空缺以后优先录取。国*虽然中将和少将泛滥,但上将衔没有经过正式任职是不敢乱佩戴的,含金量比较高。
在抗战期间战绩平平的胡宗南,是依靠什么成为首个佩戴上将衔的*埔学生呢?众所周知,胡宗南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深受其信任,对其无比忠诚,获得升迁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其实,一开始蒋介石并未特别青睐胡宗南,而且光靠忠诚也远远无法撑起胡宗南“*埔学生领袖”这面大旗。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胡宗南是如何一步步获得蒋介石的青睐,成为*埔第一人的。
胡宗南年5月12日出生在浙江宁波镇海的一个小药店主之家,幼年时期就显露出大器晚成的迹象,14岁才考入孝丰县高小,18岁考入湖州公立吴兴中学,21岁才毕业。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他回到孝丰高小担任历史教员。当时正值国内新旧过渡的革命时期,胡宗南志不在教书,年北上游览过北京、天津、山海关等地后,断言中日必有一战,他决心投身革命事业。
年,*埔*校开始招生,*校考试委员会在上海设立一个分考场,负责长江流域的考生复试,通过复试后才能到广州参加总复试。当时负责复试的人,便是来自湖南的毛教员。听说*埔招生的消息后,胡宗南虽然已经超过规定年龄,但他改小了年龄报考,并通过了复试。年龄可以改,身材却改不了,在广州的总复试中,由于太矮被面试官刷了下来。
为了参加革命,胡宗南不远千里从上海奔波到广州,却因为身高问题被刷下来。他越想越气,当场质问其考官:“你凭什么不让我参加革命?革命是青年义务,救国是青年责任……”长篇大论让全场哑口无言。这时*代表廖仲恺却注意到这个年轻人,认为他颇懂几分革命理论,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写了个条子准许他参加文化考试。胡宗南最终也如愿进入了*埔*校,不过他只被列到备取的人名单当中,各方面并不算出色。
虽然是蒋介石的小老乡,在*埔时期胡宗南并没有获得他太多的照顾,这大概是因为形象问题。形象是蒋介石用人哲学里很重要的一条。比如选拔去国外留学人才时,廖耀湘就因为“五短身材”差点被老蒋刷下来。另外,常德保卫战时,余程万未奉命坚守到底。林蔚前来汇报情况,老蒋当着他的面大骂:“以余之为人素知其胆怯无能,其状貌短小,不言而知其为非可托以大事者。”
*埔一期,人才如云。最出名的便是*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第一队有徐向前、邓文仪、宋希濂;第二队中有李之龙、周士第、桂永清等;第三队有杜聿明、关麟征、侯镜如等。胡宗南的备取组被排到第四队,后来比较出名的也只有范汉杰、王敬久等人。年11月9日,胡宗南从*埔毕业,被分配到教导团第三营第八连担任少尉排长。第一期毕业生中,从连长到排长都有安排,胡宗南这个岗位也算不前不后。
胡宗南真正显露风头的是年1月*埔*的第一次东征,在棉湖战斗中,*埔*2个团迎战陈炯明旗下猛将林虎率领的1万余人。双方厮杀得昏天暗地,一支敌*冲到离团部百余米远的位置,胡宗南指挥两挺机枪,死死地顶住敌*,半步不退,最终压住了阵脚。校长蒋介石目睹了这一切,战后胡宗南获得升任副营。
到北伐前,胡宗南已经升为第1*第1师第2团团长。另外两个团长分别是孙元良、薛岳。第一*是老蒋起家的部队,从任职安排来看,老蒋当年对孙元良期望并不低于胡宗南,可惜他不太争气,总是给老蒋惹麻烦。而薛岳一直跟老蒋走得不太近,也未得到太多的青睐。
再看*埔系中的另外几个拔尖人物,蒋先云被调到校长身边任侍从秘书,此后才担任补充第五团团长,落在了胡宗南后边。陈赓与蒋校长分道扬镳,贺衷寒被派去苏联学习,李之龙因为“中山舰事件”被关押到北伐前才释放。此时的胡宗南,已经开始走到同学们的前列。
在第一次北伐中,其他各路*推进很快,尤其是桂系部队。但蒋介石的第一师在攻打南昌时却拖了后腿。程潜命令第一师围歼牛行车站残敌,师长王柏龄竟然跑到南昌城内吃喝玩乐去了。孙传芳部增援到后,第1师迅速溃败。老蒋非常生气,跑到南昌前线训话,当着众人的面表示要枪毙孙元良。第二次攻打南昌时,胡宗南团作为开路先锋,给老蒋挽回一点面子。
年8月底,孙传芳对国民革命*发起反攻,渡过长江,截断南京与上海的交通并向两翼发展,南京告急。已经担任第1师副师长的胡宗南率部及时赶到,稳住了阵脚。陆续赶来的援*三面将孙传芳部包围在龙潭一带,激战中胡宗南的第1团攻占了孙传芳的指挥部,孙一人丢下部队渡江而逃,孙部4万余人被俘,史称龙潭大捷。
北伐过程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变,在南京建立新*权,不过不久之后他便迫于压力下野,权力落到了桂系手中。桂系不断排挤*埔系,先是命令何应钦将在浙江组建的几个补充团解散,又要他将部队开过江北阻击孙传芳部,企图借机消耗*埔系。老蒋虽然把第1*暂时交给何应钦,但手上仍然掌握着“*埔同学会”用来控制*埔系将领。
面对桂系的排挤,蒋介石秘密组织*埔系20多名团以上带兵将领到上海会商对策。在这次会议上,已经担任副师长的胡宗南慷慨发言,号召大家坚定支持蒋介石,拒绝李宗仁的命令。此次会议,不仅让他初步奠定了*埔学生领袖的地位,获得了较高威望,而且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和赏识更进一层。宋希濂回忆起那次会议时说:“这是胡宗南以后一直被蒋介石信任和倚以重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龙潭战役
由于在东征、北伐以及抗击孙传芳部的反扑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胡宗南很快被调任新组建的22师师长。此时*埔一期学生中只有2人晋升为师长,最先担任师长的是范汉杰,不过他的浙江警备师属于地方杂牌部队,自然不能跟在蒋介石嫡系第1师成长起来的胡宗南相比。此时的胡宗南,不仅地位与威望都已排在*埔学生中的首位。
中原大战后,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师中将师长,时年35岁的胡宗南已成*埔第一人。
年底,蒋介石发起了对红*的第四次“围剿”。胡宗南部奉命在鄂东北*安县的河口地区堵截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主力,这是胡宗南第一次与红*主力交手,也是他与*埔同期同学的首次交手。10月8日,双方开始交战,恶战3天难分伯仲。11日晚,红四方面*主力才凭借夜色和有利地形,从胡宗南侧后方冲出包围圈。
胡宗南的第1师在身后穷追不舍,历经数月,辗转5省,一直追到四川的巴山脚下,行程余里。途中5次阻击徐向前,均未成功。那段时间是红四方面*最为艰难的日子,打又不能打,停又不敢停。而对于胡宗南来说,追又追不上,堵又堵不住,只能踩着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也颇为头痛。当胡宗南的先头部队爬上巴山顶时,川*来人让中央*入川,并表示几个红*自己就能解决。
胡宗南总算能松了口气,他分析了形势,为了避免与地方部队激化矛盾,向蒋介石建议先撤到甘肃陇南一带,静观局势发展。当时西北各省均被地方势力控制,蒋介石觊觎已久,无奈鞭长莫及。而陇南正位于川*、陕*以及马步芳、马鸿逵的中心,可谓咽喉之地,占据这里便可以遏制西北各地方势力。
胡宗南这一建议医好了蒋介石多年的心病,让其拍案叫绝。胡宗南虽然没追上徐向前,但阴差阳错地成了楔入大西北的一颗钉子。蒋介石对于胡宗南也有了新的看法,这位得意门生不仅能打硬仗、苦仗,而且颇有几分帅才。
“两广事变”平定以后,蒋介石将第1师扩编成第1*,由胡宗南出任中将*长,至此,胡宗南成了*埔一期学生中首个*长,而且担任的是蒋介石赖以起家的“天下第一*”*长。
一个人忠诚与否,只有在大风大浪方能检验,胡宗南很快就迎来了检验的机会。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当时国民*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他迅速接管了*权,向西安调动部队,并邀请在德国治疗的汪精卫回国。这显然是想取而代之。另一派是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主和派。出于亲人关系,他们当然希望蒋介石能安全脱身。
得知消息后,胡宗南异常震惊,不仅领袖身处险境,他自己的情况也不乐观。当时他的部队离西安比较近,如果回师进攻西安,会受到东北*和红*夹击,而且还可能威胁到老蒋的生命。如果原地不动,东、南两边也遭红*和东北*威胁。胡宗南留在兰州的两个补充团还被东北*缴了械,两位团长都被打死。
胡宗南性格沉稳,还算有一些*治头脑,在与各部联系获得全面信息以后,他认为各方都想和平解决。尽管身处险境,他还是决定按兵不动。在谈判中,提到改组国民*府一项时,宋子文提出由严重或者胡宗南担任**部长。虽然这个提议未能实现,但可以看出,胡宗南当时的地位已经成为老蒋倚重的大人物了。
比起“功勋卓著”的内战,在抗日战场上,胡宗南的战绩可谓惨不忍睹。淞沪会战,虽然打得比较顽强,但主力消耗殆尽。信阳一战,胡宗南未经请示第五战区司令,自行指挥各部撤出信阳,只留下马戴文不足一团兵力。马戴文在日*进攻时迅速撤逃,使平汉线上出现一个大口子。李宗仁非常恼火,电告重庆要求严办胡宗南。然而在蒋介石的庇护下,此事不了了之。
胡宗南发挥过较大作用的是灵宝战役。年春,日*实施“一号作战”计划,在取得豫中战场的胜利后,准备进攻西安和关中地区。西安是四川的外围屏障,一旦沦陷便会威胁后方基地,*心和民心都会动摇。
6月5日,日*第一*向灵宝一线中国守*发起猛烈攻势,前沿阵地不断被突破,尽管蒋介石一再严令不准后撤,守*还是支撑不住撤退到第二线阵地。10日夜,蒋介石再次给胡宗南电令:“无论何人,不得向西撤退;如有西撤者,*长、师长一律枪毙。”前敌总指挥李延年,亲自上阵地督察,死守防线。胡宗南也适时增调后方部队,最终稳住了阵线。日*见西进困难,于是将兵力投入湘桂战场。
蒋介石在日记中感慨道:“此实抗战成败最大之关键……比任何战区成败之关系为大,此所以半月以来寝食不安也。”
八年全面抗战,胡宗南只参加了屈指可数的几次战役,缺席了大部分,而且战绩平平。大多数时候,他都驻守在关中地区。蒋介石交给他16字方针:“东御日寇,北制共*,西防苏俄,内慑回马。”
总体上看,胡宗南完成得非常出色。向东,两次抵挡住了日*进犯。向北,胡宗南曾策划过“闪击延安”计划,只是由于潜伏在他身边的熊向晖提前将情报传递给延安,计划被公开以后,才被迫放弃。西北两马,面对胡宗南的几十万大*,自然不敢造次,在抗战期间基本上没有给老蒋惹麻烦。
胡宗南并非不想抗日。据熊向晖回忆,有几次胡宗南要带兵过*河,到一线与日本人作战,但被老蒋拒绝了。东御日寇,重点在于御,一旦过河战败,日本人随之过河,那关中地区不守,重庆大后方便要动摇。胡宗南几十万大*摆在关中地区,被骂得很惨,甚至美国盟友都不理解。美国派人到延安考察,威胁老蒋如果再不调兵抗日,就武装延安力量抗战,但老蒋始终无动无衷。
年1月12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1战区代理司令长官,下辖4个集团*,共16个*、42个师、5个特种兵团,兵力共计45万余人,势力遍布西北各省,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王”。7月他被正式任命为第1战区司令长官。至此,胡宗南已成为*埔学生在国*中的第一个*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已是名副其实的*埔第一人。
胡宗南取得如此多的第一,光靠忠诚是远远不够的。
他并不像外界传的那样奢靡无度。据熊向晖回忆,胡宗南基本一个人吃饭,一般两菜一汤,一荤一素。早饭喝稀粥,中午、晚上吃米饭。不吸烟、不喝茶,有应酬才会喝酒。一般都着*装,没有太特别的讲究。胡宗南原本已有恋人,但抗战爆发,他发誓“不建立殊勋绝不成家”,这一拖就拖到51岁。当时国*将领中娶妻纳妾还不满足的大有人在,胡宗南却几乎没有桃色绯闻。这些特质在国*将领当中,算是鹤立鸡群,自然让老蒋刮目相看。
胡宗南非常重视派系建设,从最初的*埔同学会,到后来的“力行社”和“复兴社”,都是蒋介石用于控制*埔将领的核心组织。胡宗南是其中的骨干,通过参加这些组织,他也获得了相当的威信,成为“*埔学生领袖”,关系网非常广,与戴笠、*杰等人都是非常密切的好友。胡宗南确实也起了老大哥的责任,比如孙元良出事后,他就积极在老蒋面前求情。龙慕韩被老蒋误杀以后,也是胡宗南出来求情,将其列为烈士,为其家属争取抚恤。
胡宗南还特别喜欢网罗知识分子,培养后备人才。当年淞沪会战后,北平的几所大学南迁到湖南长沙,胡宗南特意派人去大学招了一批知识青年到西安来培养,提高部队素质。熊向晖就是那个时候进入胡宗南身边的。驻守西安以后,他创办了中央*事*治学校第7分校,从15期至21期共计培养毕业生人,为部队储备了大量人才。
蒋介石用人有三大标准:*埔系、同乡、忠诚听话,胡宗南全部都具备。国*将领当中大致分为*埔系、保定系、士官系,*埔系是老蒋的嫡系力量,但也是新生力量,革命之初大多担任低级*官,尚不能完全掌控*队。老蒋必须要让他们快速成长,为此他需要竖立一个标杆,告诉大家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而胡宗南凭借自己的本事和运气,正好成了这个标杆。老蒋自然会拔高这个标杆,让他引领*埔学生,而不会轻易让其他人超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