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家研究地方。规划师喜欢唤起“地方感”。
(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
年:地理热搜词语盘点
策划/撰文:*箭羽编辑/校对:苏见羽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一端是线下的社会环境,一端是线上的网络世界,前者是现实,后者是虚拟。后者被美国新闻工作者、传播学家沃尔特·李普曼称其为「信息环境」或「拟态环境」。这样的环境下,地理、地理学无可避免地与网络结合,营造出一个「虚拟地理空间」——按照传播学的研究,这个虚拟世界的营造者是大众媒体,今天,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网络传播,接管了这一角色。
新技术手段呈现的上海陆家嘴景观
图源:谷歌地球
不知不觉,我们脑海中对地理的认知、理解、判断,被媒体牵着鼻子走。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人的地理知识,以及他们对各个地方的印象,几乎来自媒体,尤其网络媒体的塑造,地域歧视、地域标签、地图炮、鄙视链,均是拜其所赐。
年年媒体都在盘点流行语、网络热词。你会悄然发现,有不少词语跟地理领域密切相关:那些关乎区域、地方、国家、景观的新词越来越多。回顾的过去一年,你是否还记得这些曾被刷屏的词语:瑞典人、慌得一批、家里有矿、投资不过山海关……
我们要盘点的是一组附带地理标签的流行语或热搜词,称之为「网络地理热词」。这些网络流行词语,借用了地理的名义,却未必是在表达地理内容,诚如段义孚先生在其名著中所说:
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了情感事件的载体,成为了符号。
我们盘点的这些词语,有一张地理的脸,但其表达超出、颠覆了原来的意思,跟互联网精神结合在一起——当然,这种具有地理色彩的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