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育儿手册父亲辞职带14岁厌学儿子游走 [复制链接]

1#
如果你的孩子厌学,你会怎么做?对于一般的家长来说,可能会选择沟通疏导,或是威逼利诱,力求摆正思想,引导孩子努力学习。而来自丹东的徐先生,在得知14岁的儿子“厌学”之后,他和孩子聊天沟通,商议出了一个方法:直接辞掉工作,带着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开启了一段独属于父子俩的旅行。带14岁儿子游走中国他们选择了一条需要穿越很多中国文化古都的路线,从丹东东港出发,途径山海关、西安、洛阳等古城,最后终点到达云南丽江,全程多公里。路上每逢看到历史古迹,父亲还会给孩子讲解。带孩子登泰山,会特别选择夜爬的路线,让孩子体验“一夜的坚持,换来黎明的那种美好景象”,让他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值得的。“儿子不愿意读万卷书,那我就带他行万里路”。有人问:如果孩子玩了回去之后,更厌学了怎么办?这位父亲的回答显得宽容又温情:“我也是第一次学着当父亲。如果孩子通过一路上的游历更爱学习了,那就回去学习。但如果没有,他也爱摄影,我也可以教给他,给他一技之长。”比起孩子荒废学业的后果,徐先生更加担忧的是孩子的人格培养。他教儿子摄影,也鼓励孩子写日记。一趟旅行迅速拉近了父子俩的距离,儿子渐渐敞开心扉,在爸爸的面前展露出更真实的自己,并对未知的事物和古老的历史文化展现出了探索欲和求知欲。面对许多网友关于“有钱家庭”的评论,徐先生表示自己只是普通家庭,旅行时用的房车也是二手车的最低配,但他认为,儿子的教育比金钱要重要得多。回来之后,儿子在采访中说道:“以前我都不想看见他(父亲),现在我俩讲话处得像哥们似的。”并表示:“我还是想读书的,我以后要好好读书。”对于孩子的未来,徐先生没有过度担忧和苛责。“我希望儿子将一生的兴趣建立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我也会不计较金钱利益。我愿意向那个方向努力,帮他实现愿望。”千万别在孩子身上偷懒其实网友们对徐先生的称赞,不仅仅在于这份“说走就走”的勇气,更在于他愿意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父亲”职能的缺失,陪孩子一同走过迷茫的道路。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一蹴而就。许多家庭教育的失败正在于父母不愿意投入时间,因而错过了教育有效期。等到孩子真的行差踏错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在新闻调查《网瘾之戒》这期节目中,主持人柴静采访了那些送孩子戒网瘾的家长,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孩子们在接受怎样的治疗,治疗方式会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时,家长们异口同声地表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或许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改头换面”的、听话的孩子,至于治疗的过程是否存在暴力,可以忽略不计。很多家长们辩解说:“我是真的管不了,实在没办法。我们也心疼,但这么做都是为了他好,以后长大就会懂得了。”孩子出现问题,需要父母陪伴慢慢更正,抛弃了沟通和理解,诉诸于暴力和人格摧残,这种逃避式、偷懒式的教育方式,收获的只有臣服,没有爱。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父母温情的陪伴和平等的姿态才是成才最有效的养分。艺术家丰子恺是一位真正尊重孩子、懂得孩子、热爱孩子的父亲。丰子恺喜爱观察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打闹嬉戏,都能牵动起他的心。孩子本就是丰子恺漫画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描绘对象,在《子恺漫画全集》中,他甚至专以孩子为素材,开辟了一辑《儿童相》。与如今众多苦于“工作太忙、生活太赶”的父母相比,这样的陪伴与“看见”,弥足珍贵。不论是辞职的爸爸还是选择默默陪伴的丰子恺,他们一直以来竭尽全力想要传达给孩子的,正是一种尊重、支持和爱。在无形中引导着孩子一步一步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远比一味打骂和严格管束来的有效果。孩子的内驱力,只能来自热爱北大教授郑也夫说过一句很具有教育意义的话,“厌学是心灵的癌症”。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感到厌恶,对新的事物不感兴趣。这不是厌学,是消极状态下的厌世。可孩子在幼时那种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到哪儿去了?很可能,是在功利性学习里被麻木了。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动力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切,都无法形成孩子本身的“内驱力”。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家长们经常忽略的就是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如果学习本就“枯燥”,如何引发兴趣?王家卫说,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当然也是。小男孩辛巴,因为爸爸的工作关系,从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去过南极,也深入过亚马逊雨林。在爸爸的陪伴下,他见过广阔的文化,也不得不在丛林里,克服蚊虫的叮咬。旅行,带给辛巴的,不仅仅是坚强,还有眼界。让孩子们在业余时间尽可能地扩充“眼界”,体验生活并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这其中的作用当然是无穷的。看过了星辰大海,方能养成了过人的“眼界”和与众不同的生活追求。所有体验,终将成为孩子人生中的财富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父母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也表明了教育者的无力。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这是一所充满暴力的“监牢”。孩子们打架斗殴、肆意撒野……然后被教育、被体罚、被谩骂,再恶性循环……直到一位叫做马修的音乐老师出现。他发现了这群所谓的“问题儿童”身上的另一种可能性。马修告诉这群孩子:你值得享受宽容和善意,你值得被爱、被期待。他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写下梦想。教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特别之处。也重新点燃了孩子们内心希望的星星之火。所有人都说他无药可救,可其实不是,这是个小可怜,只是需要被人理解罢了。所以,当孩子疲惫的时候,最动人的不是“加油”,而是“我可以陪你"。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问问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样的底气,能让他在挫败之后,有再次投入生活的勇气。这是信和爱,给孩子的一生托底。哈佛大学曾经提出了“20个快乐学习法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做你想做的事情。”这是比知识输入重要一万倍的东西。有时候,可以做一个不太那么“听话”的家长。允许孩子去看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元与辽阔。见过天地的壮阔,便不会拘泥于眼前的方圆。品味过人间百态,便不再轻易把眼前的困顿看作永恒的困局。告诉孩子,生活不一定是家里的样子,它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没有白走的路,所有体验,终将成为孩子人生中的财富。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尊重原创,侵删。欢迎收藏及转发到朋友圈。-END-这里还有有最最最多样的儿童画、水彩、素描、漫画等教程点击查看每日干货教程不停歇戳“阅读全文”立即预约试听课程点击进入大卫美术教育小程序①了解详细课程内容?②一键查询校区地址?③在线免费预约试听课?④在线免费预约活动名额?第一时间GET更多优惠活动信息!点击“阅读原文”预约试听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