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河地理万友探访大兴安岭里的鲜卑故乡嘎仙 [复制链接]

1#

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说过:“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沧海桑田,虽然舞台发生巨大变化,可是人类在山河地理中还是很渺小的。中华锦绣河山,几千年来,那些横亘于伟大祖国上的山脉几乎是沉静的看着各种剧情上演。大山中间有孔道,这些孔道是战争、商贸、文化交流的舞台。

在祖国的北部,坐落着大兴安岭。它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与燕山相接。全长多公里,均宽约公里。

大兴安岭从西北往东南逶迤而来。在北部的山脉中,有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从岭东的加格达奇到岭西的额尔古纳,是从松嫩平原到蒙古高原的孔道。这个孔道非常重要,和平年代就是文化和商贸交流的通道,战争来临就是修罗战场。在这个孔道所经的大山中,就有鲜卑的祖庙——嘎仙洞。

大兴安岭北部山间通道

我是先坐高铁从唐山到哈尔滨,第二天乘飞机从哈尔滨先到加格达奇,然后乘朋友的车,到了鄂伦春旗的阿里河镇。在此,我们开启了自驾旅程,探访了嘎仙洞、呼伦贝尔大草原,实践感知了当年从森林走到草原、中原的林间百姓的进取之路。

嘎仙洞在离地25米左右的一处崖壁上

嘎仙洞在阿里河西北部,距阿里河镇3.5公里。我们先进入了嘎仙洞森林公园的大门,在当地朋友费宁的带领下徒步找寻山崖上的嘎仙洞。

嘎仙洞森林公园,四面环山、碧波涟漪、青山绿水、相映生辉。眼光所及均是青山轻松,鼻尖是松子的芬芳,当时刚下过雨,空气越发显得清新,雾霭如烟如雾,盘旋升起在松林上空。因为疫情,虽是旅游旺季,当天来这儿的人并不多,我沿着草地上的木栈道向北行进,不一会就看到了一座山崖。费宁说,嘎仙洞就在上面。沿着台阶,我们拾级而上,就来到了闻名已久的嘎仙洞。

嘎仙洞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座落在一道高达百米的花岗岩峭壁上。距离地面25米。这里风水绝佳,北面是鲜卑山,南面是阿里河。洞口向外是一块肥沃的有水滋养的盆地。这里有取不尽的獐狍野鹿,有喝不尽的甘甜泉水。升起一堆篝火,尽可以大快朵颐,尽可以笑言哑哑。我看这里比解放前鄂伦春住的撮椤子(斜人柱)还要高级,后来我在海拉尔博物馆看到了撮椤子的图片,深切感到在冬天时候林间百姓生活之艰难。

从森林公园广场回望嘎仙洞所在的大山

在洞前有一块突出的石头,费宁说,这叫点将台,原来鲜卑首领就站在这块石头上,发号施令,有可能是去侵扰临近的部落,也有可能是联合同族与大兴安岭西面的匈奴发动攻击。事实上,从这个盆地走出去,花了鲜卑人很长的时间,传说是在一头鹿的带领下走出的山谷。梁园虽好终不是久留之地,雄鹰的世界是在广阔的天空,不是一个小小的安乐窝。鲜卑人最终走出了嘎仙洞,后来还派人来自祭祖。

从地理上来看,鲜卑人走出去,大致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沿着大兴安岭的东侧向南,进入燕山地区,然后通过燕山的豁口,当年山海关道还没贯通,应该走的是商周古道的喜峰口孔道。走到华北平原然后沿着太行山向南,夺取中原。这条路是鲜卑慕容走的路。拓跋鲜卑则是从大兴安岭穿过,进入呼伦贝尔大草原填补匈奴人的真空,然后通过阴山的孔道进入大同,继续南下,进入太原,然后直取洛阳,建立北魏,还有的部落走的更向西,他们后来建立了吐谷浑。现在*还有一个少数民族叫锡伯族,他们其实就鲜卑族,只是音译的区别。

这样的道路,鲜卑人不是第一个走,也不是最后一个走。第一个从东北方向入住中原的可能是商朝。

撮椤子(斜人柱)

殷人是从东北方南下之征服王朝,不论中原属谁,它都是被御马驾车的非农耕民族征服的,后者开创了一个时代,形同突变,书写系统在该时成熟,将中国带进了信史时代,殷*权也成了中国皇朝系谱的真正奠基者,其青铜更是臻世界青铜时代之极致。草原民族文化程度并不比农耕民族高,但它首次建立超越古国与方国的古代帝国,可兼并各地的文化资源,促成一次突变。①

为什么不向东向北进*呢,我想有少部分人也会往那两个方向走,只是与富庶的南方相比,谁愿意去苦寒之地呢?尤其是这些林间的猎人,比草原的牧羊人,还有平原的农民更加彪悍,从经济分析来说,驭马弯弓抢掠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行为,这个逻辑以后被契丹人、金人、女真人等少数民族不断的重复。

嘎仙洞前的疏林草地

在洞的西壁,距离洞口不远,有一块铁板,里面就是北魏石刻。原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后来保护了起来,就不能一睹真容了,这不能不算此次之行的一个遗憾,后来我在海拉尔博物馆看到了复刻版,也算了了一个夙愿。

在嘎仙洞里,费宁给我讲了石刻的发现过程。

《魏书·礼志》说:“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室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这是史书上关于嘎仙洞的记载。

此后,关于嘎仙洞究竟在哪里,众说纷纭,包括郭沫若、翦伯赞在内的历史学家都发表过看法。近的有人说在燕山与大兴安岭结合的部分,远的说在贝加尔湖左近。有人说在大兴安岭的东坡,有人说在大兴安岭的西坡。

最后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终于有了新进展。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文物站站长米文平经过4次实地勘查,终于发现了鲜卑石室,解开了千余年来未解之谜。

费宁是鄂伦春旗长大的,原来在当地工作过多年。他说米文平站长来到这个洞后,发现与《魏书》记载的石室非常相像,只是没有铭文,不能确认。他还是不甘心,后来又来了三次,在第四次的时候,他带着学生四处走,四处看,看石壁上的渗水,看离洞口很近的苔藓。忽然,他发现距离洞口几十米的石壁上,好像刻着东西,于是他用小棍扒拉开上面的黑色的苔藓,发现还真是字,“太平真君四年”等字一一显露了出来,至此,鲜卑人的石室在就在大兴安岭的东坡,就在阿里河的嘎仙洞一锤定音。

大兴安岭西侧草原风光海拉尔河蜿蜒流过景色怡人

大兴安岭东侧林区景色溪流潺潺甘甜可口

大兴安岭东面是平原,西面是高原,大兴安岭又叫大鲜卑山,是平原与高原的分水岭,他的作用如分割*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太行山。只是大兴安岭的山间孔道远没有太行山的著名,太行八陉,就是穿越太行山的八条主要通道,这些通道与平原相交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城市,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都是坐落在从南往北延太行山的华北大道上。

大兴安岭往南与燕山相接,燕山的孔道也比大兴安岭的知名,比如山海关,比如喜峰口,比如古北口。甚至更小体量的阴山的通道也比大兴安岭的之名,只是因为鲜卑人的祖地地广人稀,文化不发达,甚至文字都是用的汉字,最后也被汉化,这里面没有孔子那样的思想家,也没有屈原李白那样的诗人,即使有,我们也看不到记录。

他们在中华文明中处于边缘地带,要想获得大的发展,进入更加文明的地区,只能走出去。而且一旦走出去,就进入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快车道,再也回不来了。

水泊密布

从嘎仙洞下来,我们继续向西,穿越大兴安岭向海拉尔进发。这条路现在虽然正在建设高等级的公路,明年再来,就会更加方便了。当天我们就路过了根河和额尔古纳到了呼伦贝尔市的首府海拉尔。我们短短半天的路程,鲜卑人当年可能走了几百年。抚今追昔,我想到了鲜卑的碑刻,历历分明,那是中国的文字,那是古人凝望的眼睛。

从洞里往外望

从洞里往外望

从洞里向外望

一个山洞,一块碑刻是古今交汇的一个点,是中国民族融合,文化发展的具体而微者。其所在的山间通道如今正快马加鞭的建设,唯有大兴安岭,连绵不绝的山脉依然静默如初。

孙隆基《新世界史》1卷页。

写在后面的话:从《禹贡》到《读史方舆纪要》再到顾颉刚的《禹贡研究》,中国地理历史一直是人们的兴趣点,《史记》的《封禅书》,《汉书》的《郊祀志》,都为历史事件书写了地理背景。今天我们的卫星地图更加智能,我们比古人有更好的科技辅助,而且,古往今来,很多发生了改变,可是横亘在中华大地的大山却鲜有改变。我想和我的朋友们实际自驾走走这些山间的通道,记录今昔的变化。启动这个项目需要资金和人才,如果你能提供这两方面的支持可以联系我。我想这个也有商业化的可能,有兴趣的可以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