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古城的每一段路都是一个故事
人与城市的缘分很奇妙
心有所属便钟爱一生
于是我便想
爱上这里必是因为心里的它
幽幽古音绕我心
悠悠古韵醉我心
山海之间
古城邂逅
那人那城那事
1
岁柴禾市
图片:山海关柴禾市街的繁华仍在。(摄于年)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明代商贾辐辏,五方杂处,贸易繁盛,集市应运而生。明洪武十四年(公元年),城内西二条胡同设买卖柴禾的集市,称柴禾市。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上世纪三十四年代柴禾市是个大广场,路坑坑洼洼的。卖柴禾、粮食、故衣布头的最多,特别吸引小孩子的是打把式卖艺和各种小吃。
年山海关东大街柴草市场
除了山柴禾、高梁秸,还有拨去粒儿的苞米棒子、喂大牲口的小米谷草、喂牛的苞米秆子也一块儿卖。集市上有专门给买家和卖家说和的“经纪人”,讲价不动口,手指在衣袖里比划。
说起柴禾市就不得不提古城的风味小吃,种类多样,品味独特。单是烧饼就有豆陷烧饼、牛建子火烧、麻酱烧饼(咸甜两种)、吊炉烧饼、片儿烧饼、硬面肉烧饼好多种。还有金灿灿的燎花,白花花的冰花,咸滋滋的面茶,香喷喷的煎闷子,又粘又甜的切糕,又凉又嫩的艾糕。筋道有劲的小米面煎饼,皮薄透明的饽椤叶饼......
20世纪30年代山海关的集市贸易
古城小吃味道鲜美,叫卖声更是清脆婉转,颇具特色。沈铁成老先生同文化部门的同志一起将古城有代表性的叫卖声搜集起来,录制了专集,他希望这韵味悠长的民间艺术能保留下来。
2
盛满故事的四合院
古城的四合院颇具韵味,古色各香,散落在街头巷尾,诉说着不同的过往。斑驳陈旧的大门,刻着岁月的年轮,掩映着一方门第的喜怒哀乐。许多房屋陈设古朴中镶嵌着精致优雅。
尽管四合院已被分隔得支离模糊,但那缀以花草雕饰的屋脊檐头,古朴厚软的暗红色木地板,两室间镌刻着妹、兰、莲、菊、鱼、蝙蝠等吉祥花纹的隔扇,仍足以显示出这里建筑的精湛考究。住户们都称赞这老宅子住着舒坦,房梁高,对流好,再热的夏天也感觉凉爽,尖顶防雨,院内有水道,再大的暴雨与不存水。
山海关东二条胡同内的一家门楼
在明清时代,四合院是有身份的人居住的,多为豪门大户。关城内有一座著名的王家大院,是清末富家一方的大户建造的。据说宅子的主人王常青早年曾是穷人,后捡到一块金子投资起家。他富而不骄,经常布施钱物给贫民,被当地百姓尊称为“王三佛”。也因为这一犯忌讳的称呼后来招来了大祸。
清光绪年间,王家帮皇族存放扫墓用品,慈禧太后听闻“王三佛”这一称呼很生气,表面上封了王常青的官,实际上赏了杯毒酒,将他赐死,从此王家便没落了。
始建于清朝末年的王家大院,现为山海关民俗博物馆
年修复并开发成民俗博物馆的王家大院,是另一户王姓人家的老宅子。这座王家大院粗犷种种见婉约,兼有南北方庭园风情。
3
中山王徐达
徐达(-年),安徽凤阳人,出身于农民家庭,22岁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履立战功,辅佐朱元璋创立大明政权。
徐达
徐达有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年,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多人,在居庸关至山海关的里的长城线上,修筑32个关口。
那个时候,山海关叫迁民镇,因其负山控海,地势险要,既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也是北平的门户,所以徐达非常重视。经过军事刘伯温的指点,在此修筑了以关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命名为山海关,成为军事重镇。
尽管山海关这个地方远在殷商时期就设关卡,若没有徐达的精心构筑卫城,千所、东西罗城、南北翼城和以天下第一关为标志的关城,就不会成为天下闻名的雄关。可以说,徐达是山海关的缔造者。
4
爱国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是明朝名将,在江浙一带的抗倭战斗中,“戚家军”威震四方,到年,连受重创的倭寇再也不敢侵扰中国的海岸线。而后,朝廷调任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辽宁、保定练兵事务,节制四镇,权利等同总督。上任后,他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在长城沿线筑防;二是在山海关练兵。
戚继光
戚继光在山海关老龙头的南海关口,看到敌台修到海边礁石上,但落潮和冻冰时,敌人骑兵可以从海水浅处入侵。于是下令由礁石敌台向海里修7丈长的入海石城。他的这些举措,完善加固了长城防线。
戚继光选择上海关石河两岸为练兵之地,并且亲临山海关训练部队,为了提高训练的效率和质量,他向朝廷申请,从江浙一带调来戚家军。这支部队就驻扎在山海关西边的石河边上,形成一个村落,当年叫“戚家寨”,现在叫“七星寨”。
由于权贵排挤戚继光,将他调往广东驻军,两年后去世。从军40余载,战功赫赫,而山海关的入海石城,便是他的一座丰碑。
5
田中玉
田中玉(-),字韫山,直隶临榆县(今山海关)高建庄人。曾任代理山东民政长、山东曹州镇总兵、州镇守使、陆军第五师师长、察哈尔都统、山东督军兼省长。年因“临城劫车案”被迫引咎辞职。后在天津、大连两地寓所闲居,年病逝于大连。
田中玉
田中玉任山东督军兼省长期间,于年出资在山海关筹建河北省田氏私立中学校,亲任校董。这所学校于年定名为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一直沿用至今。后又陆续捐资建立田氏中学预备班、田氏私立中学初级女子中学部和田氏私立初级小学8所。
建于年的山海关田氏中学
为解决建校和办学经费,田中玉出资陆续购置学田近千顷,领取荒山50平方千米,在荒山造林,以每年的地租收入充做主要办学经费来源。
笑侃古城风俗民情
酱货大师——孟和尚
孟和尚是酱货这一行大师级的人物。他酱出的猪头肉及各种下货,还有熏鸡,色如重枣,香而不腻,口味醇厚,不软不硬,咸淡适中,无人能及。
当然他从没当过和尚,只是小时候父母为他取小名“和尚”,如此称之,只是尽现亲近之意。孟和尚的酱货好吃主要原因:第一,原料讲究,货真价实,从不将就,必须是刀宰,还得把鸡骨剪断、压平;第二是手艺,包括火候、烹制手法和先后顺序等等;第三是使用材料,包括使用百年老汤煮制。
山海关人谈论孟和尚最多的话题:不是百年老汤,也不是酱货质量,而是他的经营方式和性格。按约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去卖。这种经营理念在山海关很有影响。
四条包子的由来
很多人都知道山海关的“四条包子”,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山海关区合作食堂的“四条门市部”,也很少有人提起李中兴这个名字。
李中兴,曾是山海关区合作食堂的私方经理,因为他的提议,当年合作食堂将新增加的品种——包子放在了“四条门市部”,“四条包子”由此成为“四条包子”,而不是“二条包子”或“八条包子”。也是因为他的建议与参与,“四条包子”的风味得以改进,并延续至今。
——《秦皇岛记忆》
山海关荤锅
山海关区区的火锅重在吃鲜,用对虾、海米、蟹肉、牡蛎、虾蛄、墨鱼等海鲜下火锅,再佐以粉丝、酸菜、猪五花或牛羊肉及麻酱、韭菜花等主菜和调料,再配上山海关当地人蒸的焖子,这种焖子经得起水煮油煎,不粉不碎,把蒸好的焖子切成薄片,下火锅或烩菜,别有一番风味。
战云已逝,雄关犹在
山海关发生的五次大战,
只有一次发生在冷兵器时代,
即年的甲申之战
其余四次大战,发生在年至年间
甲申之战
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大明王朝灭亡。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因拒绝归顺李自成,因此遭大顺军队征讨,吴三桂自知难以抵抗,于是决定投降清军,请求派兵增援山海关,结果导致李自成兵败石河,大顺王朝成为短命王朝,大清入主中原。
山海关城西的石河古战场遗址,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与吴三桂的明军、多尔衮的清军曾在此展开激战
直奉大战
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奉军总司令张学良在山海关前沿阵地视察
年清朝灭亡后,有十几年的时间,属于军阀混战阶段。关外是奉系军阀,关内是直系军阀,为了政权夺利,爆发直奉大战。从年打到年,山海关始终是双方争夺的重点。最后,奉军攻破九门口,抄了直军的后路,导致直军大败,奉军主力入关,张作霖入住北京。
山海关贺家楼村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的战壕遗迹
榆关抗战
年,日本人在东北搞了一个伪满洲国。年末,使挥兵西进,欲占领山海关,进击华北,于是爆发了中国军民的榆关抗战。这就是山海关的第三次大战。
榆关抗战的第一枪打响后,中国守军奋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进攻
年元月1日,首先由山海关日本守备队以南关为阵地,向古城南门进攻,榆关抗战爆发。守卫古城的部队是东北军何国柱旅团,他们英勇顽强,特别是守卫南门一线的一营,全营勇士重创了狂傲的日军,完成了守城任务,勇士血洒疆场,无一生还,他们用生命的代价为后方部队赢取了时间,他们的英勇,后方战线的稳固,使得日军望而却步,没敢继续向石河以西进攻。
榆关抗战时,何国柱将军在抗战前线
解放山海关
冀热辽部队攻打山海关
年8月30日,共产党的冀热辽军区命令挺进东北的曾克林部,杀个回马枪,以两个团的兵力,解放山海关。驻守山海关的日军,接到我军的《受降通牒》以后,以奉蒋介石命令为借口,拒绝投降。曾克林部两个团,在苏军炮火的支援下,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就击毙、俘虏日军军官余人,俘虏敌伪人员余人,收复了被日本侵略军占领12年之久的山海关古城。
年8月30日,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分区部队攻占山海关桥梁厂
保卫山海关
山海关保卫战中八路军炮兵阵营
年11月5日,八路军的一万余人和国民党军队的六万余人,在义院口、九门口、角山长城、山海关古城一线展开激烈斗争,八路军要保卫山海关为建立东北根据地赢得时间;国民党要迅速占领山海关,进入东北抢夺抗战胜利果实。11月16日,八路军主动撤离山海关,成功地迟滞了国民党军进入东北的时间,为建立和巩固东北根据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