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历史上各个王朝都非常注重国家版图的大小。自秦汉以来,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上国是中原大国。版图面积很大,但具体到各个朝代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这与当时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励精图治,甚至是当时边属小国的力量有很大关系。二者是此消彼长或相安无事的关系,中原有割地求和的时候,也有让外邦小国俯首称臣的时候。
元朝末年,当时吏治混乱,经济困难,天灾也较多,一系列因素使得元朝大地主统治阶级与汉人阶级的矛盾加深,最终百姓为了生存揭竿而起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朱元璋是最后的胜利者,其从一个小小的和尚到明太祖的位置,确实是令人敬仰。在明朝的皇帝中,他们都个性鲜明有自己治国理政的一套思路,但是像朱元璋那么勤政的几乎没有,在帝国前期以及中后期明朝版图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
到了明后期,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崛起,崇祯帝杀害袁崇焕后,使得努尔哈赤夺取中原更有信心,也是更加肆无忌惮。历史上迎来了崭新的大秦王朝。清王朝的版图是历史上各个王朝以来被称为最优越的版图,这是继承了以往各个王朝的版图基础,但与地理位置以及一些外部因素也有关系,那么清朝和明朝的版图差距到底在哪儿?
明朝的疆域是相对稳定的,明朝皇帝自太祖之后,至成祖等,几乎都没有在国家版图扩张上作过大努力。内阁制度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使得皇帝的工作分量减轻很多,其有时间在后宫等娱乐消遣,这也是明王朝宦官掌权的原因之一。明朝版图从建国到崇祯帝自缢而死自始至终没有太大的变化。
具体来说从年拿下云南,到年失去辽沈、年李自成起兵,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明朝疆域大体上稳定在人们常说的“汉地十八省”。可以特别说明的是,宣德年间废弃奴儿干都司,开原以北地区基本不在明朝实际实权管辖范围内;
宣德年间明朝还废弃了北平行都司和山西行都司的大量卫所,这使得明王朝在漠南地区的统治范围也缩小其统治线开始向后缩,后撤到长城一线。后来在改土归流等制度的影响下,明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版图得到稍稍扩充。
基本来看,明朝的版图在长城以内,明王朝讲究攻城为上攻心为下,所以当时明朝的影响力如郑和下西洋等被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等国家所熟知,但其不会采取武力征服。在漠北地区、中亚以及西藏等地的驻军较少,管辖也是相对宽松。
明朝很多地方自治机构的设立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国家版图。如关西七卫大概在嘉靖年间还在有效控制,奴尔干都司在万历年间还能有效控制,开平四卫在宣宗年间还有,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基本上在万历年间还在的服从之下,还有缅甸那块的宣慰司基本上控制百年左右,旧港,爪哇,三佛齐等宣慰司到正德年间还在进贡,接受中央政府统治册封。
宣慰司的领导人叫宣慰问使,正二八经的政府官员。都司的指挥使,同知,也正二八经的政府官员。据有关史学家论述明朝的版图与汉朝是差不多的,大汉王朝自武帝开始,不断扩张。霍去病以及卫青等多次深入河西走廊,夺得了很多区域的统治权,汉朝的版图也很大,明朝能与之相提并论,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明朝各代皇帝的雄韬武略个人因素获得的,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元朝等历代王朝的积累。
清朝的版图相比明朝有很多差异。清朝从一个少数民族开始崛起,到后来能够入主中原其有雄心,也有谋略。据记载,清朝在明朝和元朝和版图基础上不断扩充,已达到万平方公里。
清朝入关后,在很多汉臣的帮助下,比较有名的如范文程和洪承畴等。当时李自成虽然敲开了北京的大门,但迫于当时清军的力量以及其自身小农民阶层的局限,在这场最后的较量中推出了历史舞台。清军依靠当时山海关统领吴三桂的帮助,击败李自成,开始了入住中原大一统的历程。
直到顺治康熙帝,南方仍有“反清复明”的反抗力量存在。可想而知当时清军刚入关后,在张献忠以及李自成等人的运动下,清朝统治者面临的阻力还很大,离建立大一统王朝也还有一段距离。
直到年南明永历帝被杀,才标志着大清完成了对明朝大陆的彻底征服。但是当时的政权并没有完全稳定,康熙帝登基后,其在养心殿大殿柱子上刻的目标之一就是平定三藩。三藩平定后,大清王朝的内部问题可以说基本得到了解决。
年,攻克台湾,灭掉明郑。这个时候,此时清朝离实现版图扩张最大的阻碍就是准葛儿,蒙古虽然表面称臣,但是并没有彻底臣服,葛尔丹也在暗自努力,多处行动试图能够恢复蒙古人在元朝时候的元朝帝国。康熙亲征噶尔丹,将漠北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正式纳入版图。但是没有永绝后患其残余势力仍然占据着蒙古的很多地方。乾隆皇帝上台后,乾隆年公元年,准噶尔汗国被清军灭亡,自此清朝把噶尔丹正式列入统治范围之内,并更名为新疆。一个完整的形似“海棠秋叶”的版图基本上奠定了我国基本版图形状。当然从年鸦片战争开始,又进入了新得历史时期,此时版图被列强瓜瓜分,国土上满目疮痍,这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综合来说,明朝的版图没有大范围的变动,基本上是承袭元朝,比较稳定。清王朝的版图,自其入关以来,几代皇帝鞠躬尽瘁,励精图治,收服了很多地区,使得我国的疆土范围有所扩大,也基本奠定了版图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