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
看古代的电视机,常常能看到两*对峙,攻城令一下,士兵架着云梯勇往直前的往前冲。那为何古代打仗一定要一个一个的攻打城池呢?直接绕过去直捣*龙不就好了吗?事实上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古代道路不好走,大道就那么几条,基本都是围绕城池修建
古代城市不像现在,古代城市都是在必经之路上,要是绕道就要走小路,这样敌*很容易在路上设伏。而且路况很不好,会有原始森林、沼泽戈壁等险峻地势,想要绕过去难度太大。比如年前疫情期间封村了没,封村之后要是想开车去城里买东西,是不是就只能从村里的那三五个路口出去,当然了你也可以走着去。
但是在古代打仗就不一样了,打仗需要带许多储备,所以只有走大路。走小路不但速度慢,还累得要死,哪有力气打仗,有可能没到目的地就被探子发现了。打仗讲究兵贵神速,把时间浪费到绕道上,要是遭到敌*的埋伏,那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另外古代最好走的路就是官道,路况比较好,很适合大部队快速前进。而且我国古时候修建的城池,基本上都是扼住陆路、水路咽喉,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守城方肯定也考虑到对方只能从这里走,从别的地方通不过,才会建立城池的。除非让少量的骑兵绕行,靠抢劫为生,所以骑兵也不能太多,这样就很容易得不到足够的补给。
想要绕道成功,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中国古代不攻城而绕道的例子其实很多。比如三国时期的邓艾攻打成都时,就从阴平偷渡,绕过了剑阁关;明成祖朱棣攻打南京,绕过了济南城;皇太极攻打北京时,绕过了关宁锦防线。这些案例证明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古代打仗也是可以绕城的。
想要绕道成功,除了要做到出奇兵制胜,还要有必胜筹码,不怕被包围。邓艾偷渡阴平,出奇兵让姜维和蜀后主都措手不及。而钟会在剑阁用大*拖住姜维,就是邓艾的筹码。
两者相加能够帮助邓艾在绕过蜀*的主力防线后,不会被蜀国*队包围。要是蜀*提前有准备,做到了坚壁清野,那么邓艾的部队就只能等着饿死了。
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也是如此。因为明朝上下根本就没有想到他会绕道,绕道后皇太极依靠八旗*强大的战斗力,在武力上碾压关内明*,做到了肆无忌惮的抢掠,撤退时还不怕明*堵截他的撤*路线。
朱棣就不一样了,因为当时天下已经是朱家的,他只要拿下他侄子就可以了,所以他要求速战,不宜攻城掠地。
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机动力,在古代也就是骑兵战力。最典型的几个例子,明朝蒙古骑兵多次绕过宣大防线打到北京城下,满清八旗骑兵绕过山海关,也就是蓟辽防线攻打北京。
但机动力不足的步兵做不到这点,自然没法绕城,再就是不管多猛的骑兵,要攻打多丘陵多水网的长江以南就施展不开,只能一城一池的硬攻,这也是为什么女真人能一鼓作气拿下北宋,比他们更牛的蒙古人却花了近百年才消灭南宋。
你就算绕过去了,你的后勤怎么办?
古代打仗,攻城是为了守护后方的粮道,和防止敌方在后方偷袭。古代每地的城池都建在交通要塞之地,利于后勤运输,是当地的*治*事经济中心,也可以说是首脑机关。只有攻破它才能稳定这一地区。所以说古代的城市也相当于给大*提供补给点的地方。
绕过城池就是孤*深入,就算主战部队没有问题,后勤部队很容易被切断,没有粮草怎么打仗,对面只要坚守不和孤*决战就行了。古代作战动辄数十万人,粮草消耗自然很大,所以一般多是采取以战养战,拿不到城池就做不到以战养战,进了城中才能得到后续的物资给养。
只有一个一个把城攻下来,安排自己的将领把守,底盘才会扩大,城池连接成片,攻可做前线的补给,守可做前线的营地。再者说假如你不攻城绕道走,去和谁开战?这也完全失去了征讨的意义。
绕道无法歼灭敌*的有生力量,若是战场失利没法后撤,对方城池会派兵截堵战争的核心在于人,攻城只是为了消灭对方有生力量,自己占据城池作为大本营,不让自己腹背受敌。
明末时期的战争就是如此。辽西走廊上有大量的明*,而清*绕过辽西走廊,是可以取巧入关的,最多只能入关抢掠一番,缓解一下生存压力。可要是这样的话,那么辽西走廊的明*主力就一直不会被消灭,也就无法给明*致命的打击了。
事实上,明朝在松锦战役之前,明*对清*之所以有一战之力,偶然还能反攻。就是因为关外的十多万明*精锐一直都没有被清*消灭吗?
松锦战役后,明*的精锐损失殆尽,已经无力与清*开展拉锯战,只能推进山海关,被动挨打的局面也就此开始。
总的来说,古代战争就为江山城池,凡关口皆是通向中央的必经之路,如果你想找一条小道绕过去那么多兵马粮草怎么行*?一旦被敌人发现还容易遭伏击。所以攻下一座城池就留人守在这里保证前方部队的粮草补给,前可进退可守。
除非进攻方能够一击必杀地方的首都,摧毁地方的指挥系统,然后回过头来,一个一个的拔掉当初绕过的城池。毕竟真实的战争是很残酷的,不是玩战争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