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原东北民主联军参谋处长李作鹏回忆,我在东北的战斗岁月。
我军战略退出四平后,敌人像决堤的洪水,恶浪滚滚,迅速宽广地泛滥,一直猛追到松花江边才停止。
我军在吉林东北老爷岭及德惠以北各建立了一个滩头阵地,但此时敌人的进攻也已成强弩之末,再无力大举向松花江以北进攻了,敌我形成隔江对峙形势。
为了拖住敌人向北满进攻,我南满第4纵队于25日发起了鞍(山)海(城)战役,连克鞍山、营口、大石桥等地,到三十日结束,共歼敌师两个团。
该师驻海城的直属部队及一个团约二千七百人,在师长潘朔端率领下举行起义。
刚刚进占四平、长春的新1军不得不抽兵星夜运往辽阳,去解鞍山、海城之围。
鞍海战役是我军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歼灭敌人的成功范例。
四平保卫战,前后历经四十多天,敌人进攻四平,付出了伤亡一万人以上的代价,才进占了这个战略要点。
后来因我军大撤退,敌人才轻而易举的占领了长春、吉林等重要城市。
但是正如林彪所说的那样,我虽丢失大片地方,但我们保持了有生力量,敌人背上了这几个包袱以后,就不那么灵便了,甚至压得喘不过气来,加上兵力分散,后方补给线延长,敌人已开始陷人被动地位。
5月27日,中央电报指出:“目前军事方针,除以一部与敌保持接触,给以扰乱及破路外,主力应不怕丧失地方,脱离并远离敌人,争取时间休整补充,恢复元气再行作战。
外交方针已告恩来,我方让步至长春双方不驻兵为止,此外概不能再让,美蒋要打由他们打去,要占地由他们占去。我方绝不承认他们的打与占为合法,总之东北是未了之局,我党须准备长期斗争,最后总是要胜利的。”
6月初,林彪和前方总部到达哈尔滨与东北局后方总部会合。
6月7日中午起东北停战协定生效,开始限定十五天,而后一再延长。
林彪指示我军部队应加紧休整补充,恢复疲劳,总结经验,提高土气。同时将部队以师为单位划分地区,全面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
从山海关到松花江,约半年多的时间,千余里的且战且退,到此结束了。
经受了残酷战争的锻练,我军本质上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
特别是我军从四平果断地撤退,并不再固守长春,又一次避免了在不利条件下的决战,摆脱了战略上的被动,保存了有生力量。
林彪曾说:“四平一撤,蒋介石占领了长春、吉林等大城市,没有关系,松花江以南的城市都可以给他,他占大城市就背上了包袱。他占了就要守嘛,这么多大城市守起来兵力就分散了,我们就可以各个击破,消灭他有生力量。
他既愿意背,我们就把包袱都给他,背得越多越好,把他背得走不动了,我们再来一个一个地吃掉它。”
通过总结与国民党军队半年来作战的经验和教训,使东北我党内外、对当前形势的认识,对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认识,对变被动为主动的认识,达到了高度一致:
第一、根据地建设以乡村为主还是以城市为主?认识到依赖城市,忽视乡村与根据地建设、忽视农民是错误的,根据地应主要建设在以广大农民为主的乡村。
第二、和平为主还是战争为主?认识到幻想和平“最后一战”,忽视战争的长期性是错误的。国共两党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和平妥协是暂时,激烈战争是长期的。
第三、我军发展是以收编组编国民党旧部为主,还是发动基本工农群众参军,充实扩编主力部队为主?认识到收编组编改造国民党旧部队固然重要,但充实扩编主力部队要以工农大众踊跃参军为主,因为劳苦大众立场坚定,作战英勇,不怕苦,不怕死。
第四、革命战争是部队孤军作战还是发动全民,打人民之战?认识到忽视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的战争,就会困难重重,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甚至存在失败的危险。
革命战争的根本问题是依靠人民,战胜敌人。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保持壮大自己的有生力量,胜负不能从一时的进退而定,也不能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定。
如果采取冒险主义,只进不退,或采取消极防御,不丢失一寸土地,摆开阵势同敌人硬拼,那是最愚蠢的军事指挥员,将自己有生力量拼光,结果不退也得退,一寸土地也保持不了。自己有生力量毁灭了,就谈不上反攻,谈不上翻身,那就是彻底惨败。
进退皆为战略需要,善战者避敌锐气,不羞于后退,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诱敌深入”的战略原则,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战争需要勇敢顽强的战士,更需要雄才大略的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