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明朝与后金在关外的最后一次大兵团作战
TUhjnbcbe - 2025/6/12 18:15:00

导言:明朝与后金政权在辽东战场发生的三次大战役,是明朝逐渐衰落,后金逐渐崛起,此消彼长的过程。萨尔浒之战标志着,明朝丧失了辽东的主动权,转为守势;沈辽之战标志着后金确立了辽东的统治;而松锦之战则是明朝损失了,辽西最后的一支精锐部队。

01双方态势

上述所说萨尔浒之战影响了双方的态势。元气大伤的明朝,以建立的关宁锦防线为依托,转为守势。此时,趁着后金在宁远、宁锦的两次兵败,导致政权内部的更迭,无暇顾及,转而将主力投入到镇压农民起义,接连挫败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多支起义军。

后金方面努尔哈赤一心想趁热打铁,夺取山海关,不想在宁远兵败后不久逝世。继位的皇太极转而韬光养晦,一方面解决内部民族矛盾,巩固政权;一方面统一漠南蒙古,征服朝鲜,剪除明朝的外围势力。

锦州因地处关内外的战略要冲,距离东南40里便是出海口,有储备粮仓,明朝可通过这里源源不断的输入粮饷,保证辽东战场的后勤补给。如此,皇太极将其作为攻破关宁锦防线,占领辽西走廊,夺取山海关的关键。

02围困锦州

为此皇太极做出了三点部署:

1、修筑义州城。皇太极命令“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派齐尔哈朗驻扎于距离锦州90里的义州,屯田种粮,以此为据点,解决后金军队的粮饷以及军事调度;

2、围困锦州。令4万骑兵驻扎在锦州城外,在城的四面立八营,绕营挖一圈深壕,壕变修建垛口,从而形成四面屏障,完成对锦州的合围;其次对于锦州外城的蒙古兵进行劝降;

3、调集红夷大炮,炮轰锦州城内,迫使守军出城迎战,消耗明朝的有生力量。

03明军援锦

锦州主将祖大寿向朝廷告急,崇祯皇帝派出洪承畴率领杨国柱、吴三桂、曹变蛟等8总兵,共计13万步骑火速增援。出发之前,以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的一派,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分兵速战;而以洪承畴为首的边将认为“寡不敌众”,主张且战且守。崇祯皇帝支持了洪承畴,并采纳了兵部的一些合理建议。

洪承畴部,总兵杨国柱首战告捷,在松山击退了后金齐尔哈朗的军队。得到消息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的“速战派”变得欢欣鼓舞,上书说“边兵可战”,加上此时后金军队缺粮,放出风说即将南下抢粮。如此,崇祯皇帝转而否定先前制定的“持久战”,催促洪承畴迅速挥师,增援锦州。

洪承畴

04露出破绽

洪承畴鉴于此前,明军在辽东战场的失利,采取了“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虽然进展缓慢,但取得了几次小规模的胜利。在崇祯皇帝的催促下,火速增援锦州。进入松山,洪承畴考虑后金的策略是前头打援,故其将兵力集中起来往前推进。

遭遇失利的后金主帅皇太极,日月兼程,亲临前线,一下子看出了洪承畴布阵的破绽: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即是说重点都在前面,后面的防守薄弱,是虎头蛇尾。

05松山决战

针对洪承畴的布阵,皇太极做出部署:

1、包围明军主力。将部队部署在松山杏山之间“横截大路,锦亘驻营”,挖三道“深八尺,宽丈余”的深沟,切断松山明军与外界的联系;

2、反包围援锦明军。皇太极的策略是包围锦州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明朝的援军。洪承畴率部来援救,使得皇太极的重点由包围锦州,转为了反包围洪承畴部明军。从而又以此作为诱饵,再次施展围点打援的战术,在明军退往宁远的必经之路,设下伏兵;

3、切断明军粮道。从而引起洪承畴部明军的恐慌,动摇军心。

最终,后金军队大获全胜,洪承畴被俘后,投降后金。

皇太极

06结语

史学家的观点是明朝亡于万历。其后的皇帝给力挖坑,又有祖上留下的“宦官之患”,还有那明清小冰期的“加持”,明朝焉能不亡?而另外一边是以“十三副遗甲”起家的后金,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励精图治,建立后金政权。此消彼长之下,洪承畴即便有再强的能力,也只是延缓明朝的灭亡,再说了这份能力又还受到掣肘。

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时人在其所作的对联上加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洪承畴所做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极尽讽刺。但其对于后来的清朝,在稳定社会秩序,制度建设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与后金在关外的最后一次大兵团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