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双沟镇为例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决定着村级组织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和在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到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紧紧牵住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以集体经济发展促乡村美丽蝶变。为深入研究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提高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近期,我们结合东双沟镇实际,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摸排、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东双沟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探索强村富民的有效途径。
一、基本情况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构成。东双沟镇村集体经济收入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构成,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经营收入(主要包含租赁收入、总部经济和服务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主要包含土地承包金、水面承包金)、投资收益及其他收入(主要为存款利息、房屋出售、耕地保护、退款、罚没、“双减量”等)。
(二)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来源。盘活集体资产增加收入。各村(社区)积极落实区委区政府《利用商铺住宅等资产扶持经济薄弱村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做好壮村商铺、厂房出租项目,盘活村级集体闲置的各类房屋、机械设备等资产,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镇共有门面房屋52间、厂房8间、集体房屋69间、农贸市场2个、机械设备2个,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5万元。加快土地流转增加收入。镇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的指导意见》,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村集体通过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做好管理服务,向本村以外的承包户收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近年来,通过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农户参与土地规模流转热情高涨,全镇土地总面积11.97万亩、流转率达73.7%,其中集体土地流转率达99.6%,年1-9月董集村、山阳村流转服务费较高,分别达到18.04万元、12.38万元。整合集体资源增加收入。各村(社区)通过整合土地、林木、鱼塘、圩堤等集体资源进行发包,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年1-9月全镇实现发包收入.75万元,其中土地承包金31.74万元、水面承包金85.01万元,发包收入较高的沿河村、张庄村分别达到33.74万元、27.62万元。推动招商引资增加收入。各村(社区)结合镇情村情实际,充分发掘人脉和企业资源,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增加总部经济收入。比如徐庄社区原为负债村,年以来,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约20万元,其中年1-9月总部经济收入占其经营性收入53.8%。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特点。-年东双沟镇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2个特点:收入数额整体较高,但波动较大。从横向上看,-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值较高的(超过万元)有7个村(社区),较低的(低于60万元)有3个村(社区),其中年青云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为董集村的6.9倍。从纵向上看,各村(社区)收入变化趋势各不相同,草泽社区和合兴村呈现上升趋势,郭贝村、丰收村、徐庄社区、南甸村、滨湖社区、严渡村、太平村呈现下降趋势,董集村、万集社区、山阳村、青云社区、和平村、张庄村、三庄村呈现凸状变化趋势,沿河村、宋庄村、庆祥村、邵庄村呈现凹状变化趋势。个别村三年变化较大,比如山阳村年和年村集体经济均在万元左右,年却降至65万元。收入构成基本稳定,但来源变窄。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逐渐转变为以发包收入为主,发包及上交收入所占比例由年占比12%增至年的27%,增幅较明显,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有所减少,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在年也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减少。
二、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领导,筑牢基层组织根基。深入开展村干部“双专”建设工作,推进“三推三考三评”选拔优秀后备干部,做大人才“蓄水池”。认真组织村“两委”换届工作,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村干部梯次结构。组织村干部开展进机关、一线、基地能力素质“三进培训”和思想政治、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纪律作风“四课教育”,加强村干部岗前培训、学历提升和岗位历练,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本领强、作风硬的基层干部队伍。出台《村(社区)干部岗位报酬兑现办法》,提高村干部基本待遇和奖励标准,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二)抓规划引领,明晰干事创业方向。为实现十四五开新局、起好步,镇组织召开村集体经济发展交流会,进一步完善村集体经济五年发展规划,确保干有方向、赶有目标。以清产核资为抓手,组织20个村(社区)对现有村集体资产、资源情况进行分类摸底、清查建账,全面分析复盘各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构成,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为制定“一村一策”、提升资产利用率、拓宽增收渠道提供了思考依据。
(三)抓比拼赶超,凝聚乡村振兴活力。扎实推进“四抓四强”乡村振兴组织力提升工程,搭建村级组织比拼擂台,开展“扛旗争星”先锋竞赛行动,营造齐头并进的干事创业氛围。以“开门一件事”“乡村振兴大比武”“项目拉练大比武”为主题开展村级党组织比拼竞赛活动,在对标找差、比学赶超中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加强政企、政银合作,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共画乡村振兴同心圆。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主力军的作用没有发挥到位。一是“领头羊”效应不显。部分村书记存在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一方面对于村集体未来缺乏清晰有效的发展思路,增收路子不宽、点子不多、步子不大,存在畏难、气馁、求稳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基层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许多村书记大多数时间都在处理拆迁、信访、创文等上级交办的紧急重要事项,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分身乏术。二是“开荒牛”精神不强。在实际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村“两委”干部思想不统一、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守摊子”错误思想,主动谋划的观念淡薄,缺乏敢闯敢干的担当精神和创业激情,影响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实效。三是“土专家”人才紧缺。东双沟镇户籍人口5.84万人,常驻人口仅为户籍人口的36%,其中,18-60周岁人、为常驻人口的43%,大专及以上学历人、仅为常驻人口的11%,而其中真正懂产业、懂技术、懂经营的人更少,“空心化”导致产业发展人才匮乏,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急需带头致富的“土专家”。
(二)村集体的增收渠道没有延展到位。一是收入来源有“路”不“宽”。部分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土地、厂房、商铺等基本租金收入,受土地闲置、厂房空心、实体经济下跌影响较大,对“双减量”等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也较为突出,存在结构单一、渠道狭窄、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集体收入不稳固、持续增收显乏力。比如年山阳村没有林木售卖来源、万集社区房屋租户断租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二是核心产业有“主”缺“链”。东双沟镇核心产业方向是5G电子科技,目前镇域企业久耀电子的覆铜板产品的品牌认可度位居全国行业第二、销量位居第三,占地亩的5G电子科技产业园标房正在建设中,具备了一定的“链主”产业培育底蕴,但距离完整的产业链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各村对链上关联企业的引建较少。三是特色产业有“破”待“立”。东双沟镇农特优产品种类较为丰富,有螃蟹、小龙虾、芡实、蛋鸡(草鸡蛋)、水果(葡萄、梨子等)、蔬菜(红椒、毛豆、荷藕等)、土元、樱桃鸭、小乌龟、小吕千张豆腐等超15个产品,还有部分鸽舍、玻璃制品、李想铜炉等特色工艺品,但是种养殖业及手工业未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三)上下级的力量没有联动到位。一是政策保障责任落实体系不完善。“十四五”新征程开启后,各级政府出台了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但是相对缺乏针对村集体经济的顶层设计。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比较明确,但是相关部门单位责任仍不够清晰,多数职能部门单位在政策落实上没有“新牌”可打,联动合作不到位,未能凝聚最大工作合力。二是鼓励激励容错纠错不全面。部分村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欠缺,缺乏鼓励激励村干部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和加强;部分村干部在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中畏首畏尾,怕担责、怕出错,不敢为、不敢试。三是经营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东双沟镇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弱、底子较薄,参与市场经营面临较大亏损风险,抵御风险能力低,致使村集体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动力,经营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引领”上下功夫。一要内外兼修提能力,建强“领头雁”。在落实好区委“四抓四强”组织力提升工程及“双专”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组织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重点学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村实用技术等相关知识,更新村干部思维、拓宽村干部眼界、提升村干部能力。同时,组织村干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实地观摩学习,汲取先进经验、管理技术,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切实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水平。二要奖惩并举促担当,激活“能量源”。加大村干部的考核力度,设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积累奖、增量奖等专项奖励,给予对村集体经济增收作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一定的奖励。树立奖优惩劣导向,对村集体经济增收贡献较大的村书记,在提拔任用中予以优先;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处于后位的村,纳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对不胜任不称职的村书记,及时撤换调整。鼓励先行先试、示范带动,激励广大干部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给敢于担当的干部吃下“定心丸”。三要外引内育聚合力,培养“潜力股”。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干部。广栽梧桐深挖渊,制定引才育才留才机制,以企业为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企业家特质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职业经理人。进一步借力乡贤的资源优势,依托乡贤引资金、育产业。通过政府搭台,增强与人气主播、本地乡贤的粘性,从“乡贤+网红”帮着卖、“主播带徒弟”学着卖到“农民村民”跟着卖,全力培养直播电商人才。
(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在“创收”上闯新路。一要盘活资源做优存量。引导村集体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项目,创建一批民宿集中村、乡村旅游目的地、家庭工场、手工作坊等。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引进优势企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将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土地经营权和流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村为单位开展土地股份合作,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种养业、加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二要一村一策做强增量。坚持立足特色资源,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客观实际、经济规律、农民意愿,因村制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式,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突出资源承载型和纵深腹地型为甄别,推动村居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如滨湖、张庄、邵庄、庆祥作为资源承载型村(社区),依托沿湖、沿路优势,承载“百里画廊”建设和方特旅游溢出资源,加快旅游开发,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农家乐、休闲农庄、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董集、山阳、丰收、郭贝、合兴等纵深腹地型村庄,以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为抓手,通过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种养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同时,支持有产业基础的村集体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精细化发展路子,争取效益最大化,做足“增量”文章。三要联建共建做稳变量。拓宽发展思路,树立捆绑、联动发展思维,引导村集体创办公司,以资金、土地、其他资产入股的形式参股农民合作社、企业、项目等经济组织,获取的股份分红归村集体所有,从而实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盘活资源,村社互助”“依托优势,就地入股”“政府搭桥,村企结对”“资产重组,股改确权”“村村联建,合作共赢”等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共同增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规范”上强治理。硬件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整合交通、农业、水利、电力、通讯、卫生、教育等涉农部门资金、项目,统筹安排资源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协同,引导企业、乡贤、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做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蓄水池”,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农村“吸引力指数”,破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面临的“硬约束”。软件方面,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建立完善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探索出台具体的管理指导办法,加强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风险管理。根据资产类别、资产规模和经营方式,针对性采取多方协议、他权抵押、财产保险等叠加防控措施,对集体经济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系统防范集体资产经营亏损、监管失位等问题,确保集体资产“零风险”。
作者: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李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
坚定自信,勇毅前行,走好新的赶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