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英国的去工业化,大部分是由于制造业失去竞
TUhjnbcbe - 2024/7/8 15:59:00
引言

直到19世纪末,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支柱都是农业。即使是现在那些富国,在几代人之前,都还有接近3/4的就业人口是农业人口。在年的瑞典,有72%的劳动力务农。年的日本则有73%。

农业的生产率比制造业和服务业低,它的产出占比很少超过总产出的50%,即使在大多数人都在务农的时期也是如此。年,丹麦农业占该国产出的50%,瑞典是47%。在韩国,农业到年依然占总产出47%。今天,不管在产出还是就业上,农业在富国的占比都非常小,产出通常只占GDP的1%—2%,就业人口则占总就业人口2%—3%。这是因为在过去一个世纪,农业生产率在那些国家有了巨大提升。世界前三大农业出口国是美国、法国和荷兰,而不是一些发展中大国如印度或印尼,这恰恰表明富国的农业生产力是多么先进。

在许多很穷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仍然非常重要。最穷的几个国家,有超过一半的产出都是农业产出。即使在富裕一些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产出仍然占总产出的20%—40%。农业在就业上的地位就更重要了。在一些最穷的国家中,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80%—90%,比如布隆迪是92%,布基纳法索是85%,埃塞俄比亚是79%。尽管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工业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至今仍有37%的人口在从事农业。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当时欧美的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先后到达顶峰,制造部门的就业人口占比接近40%。如果从广义的制造业(包括石油、电力等)来看,占比则要接近50%。今天,在大多数富裕国家或地区,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不超过总就业人口的15%。其中例外是中国台湾、斯洛文尼亚和德国,其占比达到20%。有些富国如英国、荷兰、美国和加拿大,占比只有9%—10%。

伴随就业占比下降的,还有产出占比。在一些国家如奥地利、芬兰和日本,制造业产出占GDP到20世纪70年代其实还有25%左右,但是今天,没有一个富国的制造业产出占比超过20%。正如前面所解释的,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下降,是因为制造业的生产率提升最快,因此制造产品跟其他东西如服务或者农产品相比相对便宜。这意味着如果采用不变价格(即期初价格)而不是现行价格计算,算出来的制造业占比数据就非常不同了。

在过去二十年间,有些富国如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如果按现行价格计算,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就下降得非常厉害,德国下降20%,意大利下降30%,法国下降40%;但如果以不变价格算,就下降不是很多了(三国都低于10%)。在几个富国,如果按不变价格计算,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实际上都上升了:在过去几十年间,美国和瑞士制造业产出占比上升了0.5%,芬兰和瑞典的上升幅度则超过50%!有一个重要的例外是英国。即使以不变价格计算,制造业产出占比在过去几十年也出现大幅下滑。

这表明,英国的去工业化大部分是由于其制造业失去竞争力而绝对衰退的结果,而不是受生产率提高而相对价格下跌的影响。过去三十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历了“过早的”去工业化。制造部门(以及工业整体)的产出与就业占比出现下降趋势比富国当年要早得多。拉丁美洲制造业占比,20世纪60年代中是25%,80年代末上升到27%。但从那时开始就急剧下降,如今只占17%。尤其是在巴西——这个南美大陆的工业强国,去工业化的程度非常剧烈。

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中的34%骤降到今天的15%。在撒哈拉以南非洲,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17%—18%,如今只剩12%。这种过早的去工业化,大部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突然的贸易自由化,摧毁了一大片制造业。金融自由化,则让银行将贷款业务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这样利润更多)。政策都是按控制通胀来制定,比如高利率和过高的币值,前者增加了制造企业的借贷成本,后者让出口变得更难。

瑞士、新加坡和印度,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成功案例?当谈到后工业经济,人们经常举瑞士和新加坡作为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成功案例。他们说,难道这两国不足以证明,金融、旅游和贸易等服务业能让你变得富有——而且是非常富有吗?事实上这两个国家证明的刚好相反。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年瑞士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简称MVA)全球最高,比日本还高出24%。年则是日本第一,瑞士第二,新加坡第三。年,新加坡变成第一,人均MVA高出美国48%,日本第二,瑞士第三。那一年,瑞士比美国高出30%。

至于说印度证明了国家能够跳过工业化,直接通过服务实现繁荣,那是过于夸大了。年之前,印度在服务上一直是入超(即贸易逆差),也就是服务进口大于出口。—年,印度在服务上的确实现了出超(即贸易顺差),但总额却只占GDP的0.9%,服务业赚到的外汇只能弥补商品贸易逆差(占GDP的5.1%)的17%。印度根本谈不上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范例。耗尽地球资源?重视环境的可持续性严肃对待环境约束。讨论生产到最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这个日益逼近的问题。

毫无疑问,主要由物质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除此之外,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石油和矿产)正迅速枯竭。即使是那些可再生资源,比如农产品或林业产品,地球生产它们的速度也可能赶不上人类需求增加的速度。考虑到上述这一切,如果我们找不到方法控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会耗尽地球的资源。难道我们就应该停止经济发展(生产能力的提升)吗?如果是这样,不就意味着从这一章到现在所讲的许多东西都被否定了?

大概在年或年,当时我十二三岁,我读到了《增长的局限》这本书,发现作者的名字很奇特,叫“罗马俱乐部”。我跳着读完这本书,虽然当时我没能完全理解它的内容。但读完还是非常沮丧。书里说,世界将在年左右耗尽石油资源。所以我在想,在我三十岁之前,我就得开始驾牛车,烧柴取暖了吗?这也太不公平了,何况我们家搬进有燃油集中供暖系统的房子也才五六年而已。

罗马俱乐部的预测没有错,如果按20世纪70年代科技能够挖到的石油算,我们的确已经耗尽石油了。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大量消耗石油,因为今时的科技已经不同往日,许多之前不可能采油的地点,尤其是深海,我们都能实现高效率的勘探和开采。科技不只提升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还扩展了资源的定义。从前海浪只是人类要克服的破坏性力量,现在已经是主要能源之一,这靠的就是科技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钶钽铁矿这种稀有矿物没什么价值。但今天,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矿物之——多值钱呢?

结语

据说,刚果民主共和国许多叛军打仗的资金就是靠奴隶挖矿赚的。钶钽铁矿中的钽,是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关键成分。在另一个不那么显著的方面,科技发展也增进了生产可再生资源的效率。前文提过,在过去一百年间,人类生产粮食和其他天然原料(如棉花)的能力,在机械化、化学制品、选择育种和基因工程的帮助下,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在已有资源的使用上,我们也变得更有效率了。跟过去相比,汽车和飞机的油耗降低,发电厂的发电煤耗率下降。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国的去工业化,大部分是由于制造业失去竞